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发展规划

关于印发会昌县“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来源:会昌县 访问量: 发布日期:2022-09-13 17:13:00

会府办发〔20219

会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会昌县“十四五”生健康

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县属、驻县各单位:

会昌县“十四五”卫生健康事发展规划》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20211227       

会昌“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承前启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起步期,人民群众对卫生健康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为加快建立高质量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推进健康会昌建设,全面提升全县人民健康水平,描绘好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结合会昌县实际,根据《健康江西2030”规划纲要》《赣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会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精神,特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十三五”时期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三五”期间,尤其是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实施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我县大力推进健康会昌建设,不断完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全县卫生健康事业获得长足发展,人民群众卫生健康水平得到较大幅度地提升,健康会昌建设稳步推进,为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奠定坚实基础。

 1.“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基础“十三五”期间,县卫健委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卫生健康事业硕果累累,人民群众卫生健康水平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健康会昌建设稳步推进,为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2.加速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行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所有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全民医保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城乡居民医保有力整合,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逐步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全面推开。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不断推进。启动县域综合医改试点,积极探索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3.医疗项目建设显成效。“十三五”期间,我县以改善外部形象提高内涵质量提升服务能力为目标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加快建设为抓手深入分析形势理清发展思路突出建设重点强化落实措施集中开展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呈现整体推进的趋势重点突破发展态势取得阶段性成效。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项目已进入收尾阶段,县妇幼保健院整体搬迁项目已启动,西江、右水等四个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进入前期,新建108所公有产权村卫生室已全部竣工投入使用。

4.医疗服务能力有较大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统筹1500余万元为乡镇卫生院采购全血细胞分析仪、全自动生化仪、彩超和DR;统筹130余万元为184所村卫生室统一采购电脑、打印机、读卡器等设备,基层医疗设施设备得到强化。2017年以来,我县五大中心建设在全市率先建成,其中县胸痛中心在全市首批通过国家评审;卒中、创伤、产科急救以及危重新生儿急救中心通过省级验收。2021年,县人民医院心衰中心顺利通过国家心衰中心认证,是赣南县级医院首例。补充专科医院短板,精神病专科医院设置并开业。2019年以来,我县陆续设立院感质控中心、护理质控中心和药事管理质控中心,为全县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提供技术保障和支持。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妇保院医疗机构常年与市人民医院、中医院、妇保院等三甲医院建立对口帮扶和协作关系,进行人员进修轮训和专家现场指导授课等双向交流工作。201912月,赣南医学院一附院在我县人民医院挂牌设立了博士工作站。20213月,我县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建立医疗专科联盟,湘雅二医院专家团队来我县指导、授课,县人民医院、妇保院组织业务骨干赴湘雅二医院进修轮训,有力带动我县医疗机构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5.不断深入人口计生转型发展。单独两孩政策、全面两孩政策平稳顺利实施,出生人口监测得到巩固,各项计生利导政策得到落实,服务转型得到推进,成立婚育一站式服务中心,实行婚姻登记、妇幼保健、计划生育合署办公,极大提升了婚检率,并形成以婚检带动孕检和地贫筛查的良性循环局面。大力实施农村婴幼儿营养改善项目,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的管理水平得到加强。

6. 健康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康扶贫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贫困人口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看得上病、更好防病为目标而不断前行,“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健全完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重大疾病救治制度,贫困人口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和保障。2016-2020年全县贫困人口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例分别为94.86%92%90.77%90.25%90.24%。各项健康扶贫政策有效落实,我县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全面落实贫困人口先诊疗后付费,免交住院押金一站式结算服务,并减免三免四减半费用和承担目录外5%医疗费用,个人就医费用负担大幅减轻;“十三五”期间贫困人口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因病致贫、返贫人口全部脱贫,下一步将继续巩固工作成果,强化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做好健康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7.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加快推进。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县上下贯彻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总要求,打响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经过长久的努力,有力扭转了疫情局势,用一个多月的时间遏制了疫情蔓延势头,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维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维护地区公共卫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1.存在问题。卫生健康总体投入水平不足。卫生健康技术人员队伍人员不足,质量有待提升,在高层次人才和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等方面相对缺乏;卫生健康资源总量不足,布局结构有待改善;医改进入攻坚期,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还不高,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有待完善。

2.发展形势。“十四五”时期是我县加快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展现更大作为的关键阶段,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面临新形势新要求。

“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事业迎来重要发展机遇。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提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任务。进入新发展阶段,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后,各级党委政府对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视程度空前高涨,社会公众的健康意识大幅提升,健康越来越成为群众关心的重大民生福祉问题、社会关注的重点产业投资领域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数字经济飞速发展,健康科技创新与数字化改革跨界融合,互联网医疗、生命健康科创高地建设,将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面临诸多风险挑战。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对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带来深刻影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和生态环境、生活方式变化,疾病谱不断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持续高发,传统和新发传染病疫情相互叠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多重疾病负担并存、多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状况将长期存在,一老一小等多重健康需求迸发,卫生健康服务供给压力、公共卫生安全治理难度持续加大。基层服务能力不强、三医联动不足和医防融合不够等卫生健康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深刻认识新时期卫生健康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抢抓重要机遇、补齐发展短板、提升供给质量、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需要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强化底线思维,坚持系统谋划、集成攻坚、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聚焦增进民生福祉补齐民生保障短板让老百姓病有所医过上好日子的本质要求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定位和五个推进重要要求,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二十四字工作思路,紧扣市委、市政府三大战略”“八大行动,坚持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落实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按照县强、乡活、村稳的原则,补齐乡村医疗机构短板,稳定和优化乡村医疗人才队伍,全面提升乡村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基本医疗卫生健康服务需求,努力建设健康会昌。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紧紧围绕大卫生、大健康的发展理念,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医疗卫生服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医疗技术和健康管理服务水平,增加医疗卫生资源总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2.坚持问题导向,改革创新。突出资源配置优化和分级诊疗,强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人才队伍与信息化建设,注重影响健康的重大因素,做好重大传染疾病防治和慢性病防控,纵深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3.坚持中西结合,科学发展。把握健康领域发展规律,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转变服务模式,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健康服务从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转变到质量效益提升的绿色集约式发展,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提升健康服务水平。

4.坚持政府主导,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区域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协调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全民健康覆盖,促进社会公平。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促进公平公正。

(三)发展目标

2025年,卫生健康资源进一步优化,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法律制度更加健全。新时代卫生健康科技与信息化等技术充分利用,争取卫生健康发展方式与服务模式有较大转变。以健康优先的发展战略地位更加突出,优势更加显现,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发展格局更加广泛,健康城市、健康城镇、健康乡村创建有序推进,人民群众自主健康的防治意识进一步增强,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全面开展,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基本有效建成。人民群众更高水平的健康服务需求得到更好供给,身体素质进一步增强。抢占医疗和健康产业制高点,力争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妇保院进入全省县级城市综合、专科医院10强方阵努力将会昌打造成赣南东部特色医疗高地,提升会昌医疗卫生核心竞争力和总体医疗影响力,开创我县卫生健康工作新局面。

2035年,高质量建成健康会昌,建立起与现代化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安全体系。


会昌县“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主要指标

领域

主要指标

单位

2020

2025年目标

指标性质

健康水平与健康

生活

人均预期寿命

——

78.6

预期性

人均健康预期寿命

——

同比例提高

预期性

孕产妇死亡率

/10

8.51

≤12

预期性

婴儿死亡率

2.46

≤5

预期性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4.15

≤6

预期性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

21.46

≥25

预期性

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

%

——

25

预期性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

%

80.3674.16

≥81≥75

预期性

疾病防控

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

%

95.15

≥90

约束性

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

%

13.42

≤15

预期性

肺结核报告发病率

/10

58.22

≤55

预期性

全人群HIV感染率

%

0.0322

≤0.15

预期性

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和县级以上疾控中心具备核酸采样和检测能力比例

%

100

100

约束性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点覆盖率

%

98

100

预期性

医疗卫生资源

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

6.03

7.5

预期性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

2.1

2.6

预期性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

2.63

3.1

预期性

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

1.45

3

约束性

健康服务

建成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数

0

2

预期性

产前筛查率

%

72

≥75

预期性

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

%

97.6

≥98

预期性

县(市、区)规范化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覆盖率

%

——

100

约束性

二级综合医院平均住院日

7.59

7.4

约束性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

——

3.5

预期性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城乡社区规范化健康管理服务率

%

70

72

预期性

健康保障

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

%

——

25

约束性

健康产业

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年均增速

%

——

7

预期性

(四)工作重点和任务

1.积极推进健康会昌建设

实施健康会昌行动。坚持全民参与,推进社会共建共享,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普及健康知识,引导群众建立正确健康观,加强早期干预,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延长健康寿命。加强健康教育队伍服务能力,完善健康影响因素监测与评价体系。创新健康教育的方式和载体,科学普及健康知识,做好健康信息发布,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提高健康教育的针对性、精准性和实效性,提升健康教育工作水平。

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开展卫生城市创建活动,争取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卫生乡镇。深入做好农村改厕工作。健全食品安全与环境监测。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建设,做好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全面提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能力。建立健全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提高环境卫生监测公共服务能力。完善农村饮水检测,严格医疗废物管理。

2.加强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通过资源整合与持续投入,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构建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服务体系。进一步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提高覆盖率。完善传染病监测网络和预警能力(体系)建设。健全寄生虫病监测系统。进一步提高职业健康服务能力。

健全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强化孕产期保健与儿童健康集中管理工作,提升全县妇产科专科的整体技术水平、形成不同特色的专科优势,不断加强妇产科专科联盟基础上,加强儿科专科联盟的建设,促进各医院的专科发展,完善专业学科体系,促进预防与治疗、临床与保健、群体与个体深度结合,不断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力。

建立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科学设置和规划医养结合机构,将涉及老年人健康服务的医疗机构纳入县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预留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医养结合医院、护理院建设规划目录,实现医疗服务和养老资源优势互补。建立安宁疗护服务体系,将安宁疗护工作纳入县区域卫生规划,鼓励综合医院、中医院、医养结合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根据服务需求,增设安宁疗护床位和开展安宁疗护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民办公助等模式推动形成举办主体多元、服务形式多样的安宁疗护服务体系。

加强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树立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底线思维,坚持卫生应急一体两翼的发展思路,推进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全面提升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和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能力。

加强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强化院前医疗服务质量控制管理,推进院前院内服务一体化管理。完善急救网络,加强院前急救人员岗前培训和院前急救骨干队伍培训。急救中心(站)救护车配备数量和车载设备达到国家要求,院前医疗急救保障制度和运行机制基本健全。

3.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加强医院服务能力建设。全面完成县人民医院三级综合性医院、会昌县妇保院三级妇幼保健院创建,并通过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三级乙等妇幼保健院评审,力争达到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水平。加强骨干人才培养,引进急需高层次人才。继续实施省县共建学科及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加快推进卒中、创伤急救、胸痛、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和危重孕产妇救治五大中心建设,重点提升儿童、重症医学、母婴危重救治、康复、精神病等医疗服务水平,打造赣南东部特色医疗高地。

加强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强化优质服务,大力提升基层门诊、急诊急救、住院、检查检验、中医药、康复等医疗服务能力,推进优质服务基层行和乡镇卫生院一级医院评审,普通卫生院普遍达到国家基本标准要求,中心卫生院达到国家推荐标准要求,选择1-2所达到国家推荐标准要求的建设成二级综合医院。加强乡镇卫生院人才队伍建设,乡镇卫生院原则上按照每千乡镇总人口数1.2名的标准配置卫生人员,培养定向医学生、农村公共卫生医务人员。落实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乡镇工作补贴,所需经费按其行政隶属关系和现行经费保障、工资发放渠道解决。完善乡镇卫生院医疗卫生人才招聘政策。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为基层卫生机构配置或更新与服务功能相匹配的医疗设备,同时进一步完善职工周转房、食堂、体育设施等生活配套设施条件。   

改善医疗服务和质量。优化诊区设施布局,营造温馨就诊环境。充分发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在预约诊疗、优化流程、付费结算等方面的作用,注重实施日间手术、临床药事服务、志愿服务等便民利民的措施。深入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积极参加全省临床实践和护理技能大比武,提高医护人员综合素质。大力推行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规范医疗质量控制管理,建设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化平台,实现全行业全方位精准、实时管理与控制,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提升医疗服务同质化程度,在住院率、抗菌药物使用率等主要医疗服务质量指标达到或接近全省先进水平。强化医疗机构、医师、护士电子化注册管理,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加强医疗服务人文关怀,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依法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特别是伤害医务人员的暴力犯罪行为,保护医务人员安全。

重视心理健康服务及精神卫生防治。健全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加强心理健康规范化管理和科普教育。加强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强化重性精神疾病救治管理报告。全面建立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协调机制,建立健全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设置一所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并达到二级精神病专科医院标准,提升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精神卫生(心理咨询)门诊服务能力。

4.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加强重大疾病联防联控,全面落实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职责,做好重大疾病的监测检测工作,提高重大疾病筛查率和规范治疗率。加强传染病监测预警,进一步提高法定传染病报告率。加强艾滋病防治,做好国家第四轮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工作。落实扩大免疫规划政策,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加强血吸虫病和地方病、寄生虫病防治,加强职业病防治和口腔卫生工作。

提高妇幼健康水平。加强危急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中心建设,进一步规范救治、会诊、转诊体系建设,提高会诊转诊效率,畅通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救治绿色通道,切实提升危急重症的抢救能力和水平。探索建立家长学校妇女健康讲堂,加强妇幼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使孕产妇成为母婴安全第一责任人。着力推进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工作,规范婚检、孕检工作,加强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管理,减少出生缺陷,保障优生优育,全面开展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工作,落实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措施。

加强职业健康工作。接尘工龄不足5年的劳动者新发尘肺病报告例数占年度报告总例数的比例实现明显下降并持续下降。做好尘肺病患者分类救治工作,对加入工伤保险的尘肺病患者,加大保障力度;对未参加工伤保险的,按规定通过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等保障其医疗保障合法权益。

5.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推进医联(共)体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完善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医保支付制度、医疗服务价格和财政投入等政策措施的总体思路,构建更加成熟定型的分级诊疗制度。建立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公立医院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逐步理顺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比价关系,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深化三医联动改革,推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商业健康保险、社会慈善等衔接配合,努力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网。深化药品全流程改革,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完善药品集中采购政策措施,加快建立规范有序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推进监管法制化和规范化,建立健全职责明确、分工协作、运行规范、科学有效的综合监管长效机制。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6.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

围绕实施中医药强县战略,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加快中医药产业发展,加强中药资源保护,支持中药材种植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生产,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

加强中医药组织保障。在政策措施、资金投入、项目安排上向中医药事业倾斜,将中医药经费预算单列,设立中医药事业发展专项经费。促进中医药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县建立起覆盖城乡、功能完善、优势突出,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相适应的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全县中医药发展基础显著加强,完成以县中医院为主体、综合医院等其他类别医院中医药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中医门诊部和诊所以及村卫生室为补充的覆盖城乡村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建设。

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县中医院在重大疑难杂症的诊疗、中医药教育和科学研究、指导和培训基层中医药人员等方面整体水平,形成辐射全县并在全市有一定影响力的中医医疗中心,建设成为三级中医医院。县级公立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成立中医药科,设立中医科病区,设置中药房。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标准设立中医科和中药房(中医馆)。提高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药服务水平,7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开展4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

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强中医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重点加强针灸科、推拿科、骨伤科、肛肠科等中医药特色优势突出的临床重点科室建设。积极推广热敏炙技术,以中医院热敏灸联盟单位为基础,打造3-5个热敏灸小镇,提升医疗机构热敏炙服务能力,建成覆盖县、乡、村的热敏炙服务网络,推进热敏炙与养老服务有机融合。积极发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充分发挥中医上工治未病的特色优势,强化中医预防保健功能。做好中医药继承工作,在县中医院设立赣州市传统医学治疗技术传承基地,设立名老中医药专家工作室和学术研究室。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每年推广5-10项成熟的中医药适宜技术进乡村、社区。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全县每千人卫生机构中医执业类(助理)医师数达到0.4人。

7.加强发展支撑保障

推进卫生健康信息化发展。以信息化为手段支撑、引领卫生健康事业前行,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完善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及业务系统建设,普及应用电子健康码,推广应用全民健康信息标准,加快全民健康信息互联互通,实现健康医疗数据资源共享、业务协同,推进5G、物联网等新技术在健康医疗领域应用,加强网络安全防护。

加强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有利于人才培养使用的制度,大力培养培训全科、卫生应急、精神卫生、公共卫生、卫生管理、儿科医生等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与上级三甲医院合作和交流,培养引进一批在省、市医学领域有一定影响的优秀学科带头人。加大对基层卫生人才的培养和政策支持,进一步完善提高乡村医生待遇。

推进科技创新。提升卫生健康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和医学学科建设工作,推进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构建卫生科技创新体系,增强卫生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提升人口服务水平。加强人口监测预警,做好计划生育家庭扶助。提高达到国家标准和规范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覆盖面,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全县婴幼儿社会化照护率提高至全市平均水平以上。

8.大力发展健康多元化服务

鼓励社会资本办医。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差异化的医疗机构,鼓励社会资本发展提供儿科、康复、老年护理等基本医疗服务,投资发展相对薄弱且需求潜力大的专科机构。推进社会资本发展多样化医疗服务,不断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

推进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支持和培育会昌建设健康职业培训学校、康养小镇健康产业项目建设,主动对接长珠闽、港澳台,着力引进投资大、带动强、效益好的养老示范项目,打造集养生养老与医疗、旅游、休闲、互联网等于一体的健康养老综合体项目,实现养老供给低端有保障、中端有供给、高端有市场

重点项目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性质

建设规模及内容

投资金额

1

赣州市会昌县西江、右水等四个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

新建

总建筑面积32193.63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对西江、右水、洞头等3个乡镇卫生院实施整体搬迁,筠门岭镇卫生院新建宿舍楼、长岭卫生院新建门诊综合楼、宿舍楼及其他附属设施。

10500万元

2

赣州市会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用房建设项目

新建

总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100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业务用房、实验室及其他附属设施。

3000万元

3

赣州市会昌县妇幼保健院整体改造性搬迁项目

改建

改建建筑面积25500平方米,将原人民医院25500平方米用房进行改造、装修建设设置床位400张,购置医疗设备及完善市政设施。

8500万元

4

会昌县公立中医院建设项目

改建

改扩建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设置床位500张。

25000万元

5

会昌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二期工程

新建

项目占地90亩,总建筑面积30800平方米,设置床位500张。主要建设康复大楼、后勤综合大楼、发热门诊等附属设施。

25595万元

6

会昌县乡镇卫生院宿舍楼、综合楼建设项目

新(改)扩建

新改扩建建筑面积9600平方米,设置床位数78张,主要建设高排乡卫生院职工宿舍楼,站塘、珠兰、富城乡卫生院门诊住院综合楼等其他附属设施。

3500万元

7

赣州市会昌县庄口镇卫生院整体搬迁项目

新建

规划用地面积为20000,项目包含建设门诊楼、医技楼、住院楼、职工宿舍、完善配套设施等。

2600万元

8

赣州市会昌县麻州卫生院整体搬迁项目

新建

项目占地面积18000,项目包含建设门诊楼、住院楼、医技楼、职工宿舍、完善配套设施等。

3000万元

9

赣州市会昌县皮肤病防治医院建设项目

新建

项目占地面积6000,项目包含建设门诊楼、住院楼、医技楼等。

3000万元

10

赣州市会昌县预防接种星级门诊规范化建设项目

改扩建

改建面积4950平方米业务楼项目建设,乡镇星级预防接种门诊建设、购置打印机、电脑、体检器材、专用空调、冰箱等

1000万元

11

文武坝镇卫生院改造性整体搬迁

改扩建

改建建筑面积4100平方米,设置床位60张。

1500万元

12

会昌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项目建设

新建

项目占地10亩,总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门诊楼、住院楼、功能楼及其他附属设施,新增床位100张。

6000万元

13

会昌县社区卫生医疗服务站

新建

总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建设内容城区范围内10个社区居委会各建设一所医疗服务站楼及附属设施。

3500万元

14

会昌县公立托育机构建设

项目

新建

项目占地面积18亩、总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主要建设3个托育机构,新增托位450个。

3500万元

15

会昌县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建设项目

新建

发热门诊占地10.65亩,总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包含2000平米的发热门诊楼及垃圾房、污水处理等附属用房。

2000万元

三、普及健康生活

(一)加强健康教育

落实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强化家庭和高危个体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及干预,开展健康体重、健康口腔、健康骨骼等专项行动。建立健全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普及健康科学知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健康文化,利用新媒体拓展健康教育。

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构建相关学科教学与教育活动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培养健康教育师资,将健康教育纳入体育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内容。

(二)倡导健康行为

全面普及膳食营养知识,发布适合不同人群特点的膳食指南,引导居民形成科学的膳食习惯,推进健康饮食文化建设。实施临床营养干预。加强对学校、幼儿园、养老机构等营养健康工作的指导。开展示范健康食堂和健康餐厅建设。加大控烟力度,深入开展控烟宣传教育。推进公共场所禁烟工作,逐步实现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

加大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力度,提升心理健康素养。加强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登记和救治救助管理。大力普及有关毒品危害、应对措施和治疗途径等知识。加强戒毒药物维持治疗与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和社区康复的衔接。建立集生理脱毒、心理康复、就业扶持、回归社会于一体的戒毒康复模式,最大限度减少毒品社会危害。

(三)提高身体素质

建设健身公共设施,加强健身步道、骑行道、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等场地设施建设。加强健身组织网络建设,扶持和引导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推动健身生活化。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扶持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

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开发应用体质健康监测大数据,开展运动风险评估。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加强科学指导,促进妇女、老年人和职业群体积极参与全民健身。实行工间健身制度,鼓励和支持新建工作场所建设适当的健身活动场地。推动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广泛开展。

四、优化卫生服务

(一)强化县乡卫生服务

通过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构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加强医院服务能力建设。建设以县人民医院为龙头,县中医院、县妇保院为重点专科的赣南东部特色区域医疗高地。强化县级中心医院建设,全面完成县人民医院综合性医院创建,达到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水平。实施区域重点专科共建,提升县级人民医院的重症医学、血液净化、康复、精神病等方面的医疗服务水平,提升县级妇幼保健院的儿童、母婴危重救治等方面的医疗保健服务水平,打造区域医疗中心。设置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按服务范围配备医疗人员,提供基本医疗、中医药、预防接种、儿童保健、慢病管理和社区康复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快推进社会对儿科、康复、老年护理等进行高水平、上规模办医,引进社会力量设置独立的医学检验、影像诊断、心电诊断、消毒供应中心,促进社会力量办中医诊所和门诊等。力争在2025年,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进入全省县级城市综合、专科医院10强方阵成为赣南东部特色区域性医疗次中心城市。

2.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与能力建设。开展乡镇卫生院新、改、扩建,中心卫生院进行二级综合医院标准化建设,加快西江、右水等5个乡镇卫生院标准化项目,抓好强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建设行动,全面落实《关于加强乡村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建设的实施方案》切实筑牢乡村卫生健康服务网络。完善和提升乡镇卫生院中医医疗服务、康复医疗服务和手术能力。实现村卫生室全覆盖,配齐医疗设备。按乡镇人口配备卫生人员,完善乡镇卫生人才招聘政策,培养定向乡镇医学生、农村公共卫生医务人员,落实和提升乡镇卫生人员工资补贴。完善乡镇卫生院职工周转房、食堂、体育设施等生活配套设施条件。到2025年,全县建成六个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较强的基层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基层医疗机构门、急诊占比达到70%以上。

3.强化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快中医药产业化发展,加强中医药资源保护,支持中药材种植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生产。完善县城中医院建设,推进乡镇中医馆建设。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依托县中医院设立传统医学治疗技术传承基地,老中医工作室,提升中医药技术水平。强化资金投入,以县中医院为中心,其他综合医院、卫生院、妇幼保健机构中医科室为基础,中医门诊部、诊所和村卫生室为补充,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优势突出,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相适应的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开展针灸科、推拿科、骨伤科、肛肠科等中医药特色优势突出的临床重点科室建设。提升中医药研究水平,推广成熟的中医药适宜技术进乡村、社区。加快中医药传承和创新,提升每千人卫生机构中医执业类(助理)医师人数。

(二)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1.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加强重大疾病联防联控,落实责任,做好重大疾病的监测检测工作,提高重大疾病筛选率和规范治疗率。加强传染病监测预警,进一步提高法定传染病报告率。加强艾滋病防治,做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工作。落实扩大免疫规划政策,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加强血吸虫病和地方病、寄生虫病防治,加强职业病防治和口腔卫生工作。规范结核病患者全程治疗管理,强化重点人群主动筛查,加强耐多药肺结核筛查和监测,降低结核病传播危害风险。降低全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率。通过多种方式降低大病慢性病医疗费用。

2.改善医疗服务和质量。优化诊区设施布局,营造温馨就诊环境。充分发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在预约诊疗、优化流程、付费结算等方面的作用,注重实施日间手术、临床药事服务、志愿服务等便民利民的措施。深入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积极开展全县临床实践和护理技能大比武,提高医护人员综合素质。大力推行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规范医疗质量控制管理,建设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化平台,实现全行业全方位精准、实时管理与控制,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提升医疗服务同质化程度,再住院率、抗菌药物使用率等主要医疗服务质量指标达到或接近全市先进水平。强化医疗机构、医师、护士电子化注册管理,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加强医疗服务人文关怀,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依法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特别是伤害医务人员的暴力犯罪行为,保护医务人员安全。

(三)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服务

1.强化职业病防治。加强职业病与职业卫生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职业健康检查服务覆盖率达到80%。重点行业的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率达到90%及以上。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率达到85%及以上,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率达到90%及以上。

2.构建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加快发展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健全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完善标准规范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支持多方力量举办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积极发展普惠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推动将婴幼儿照护服务纳入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合理规划布局与常住人口规模相适应的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并纳入社区配套用房统筹规划建设。倡导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服务,引导建设嵌入式婴幼儿照护机构,鼓励单位内部挖掘潜力办园。培育建设管理规范、服务模式可复制的示范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促进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建设婴幼儿成长驿站,向婴幼儿家庭提供育儿技能指导、亲子游戏陪伴、儿童健康管理等服务,切实改进养育照护的社区支持环境。2025年,全县每千人口拥有0-3岁托位数达4.5个,婴幼儿照护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3.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深化医养护签约和家庭病床服务,鼓励开展上门医疗护理服务,探索构建机构、社区、居家相衔接的安宁疗护服务体系。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老年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科室和病区(病床)建设,实现每千名老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老年康复护理床位5张以上。积极建立会昌县老年健康指导中心,开展老年健康指导工作,建立健全老年健康危险因素干预、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失能预防三级预防体系,提升全县老年病诊治、康复和护理等老年健康服务能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辖区内65周岁以上常住老年人普遍建立健康档案,为老年人建立连续性电子健康档案并提供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服务,到2025年,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75以上。实现失能、半失能和90周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家庭医生配备全覆盖。进一步推进和规范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的合作,通过建立医康养联合体等多种方式,提升医疗康复服务体系整体效能。开展中医药和心理关爱特色老年健康服务。扩大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项目的覆盖广度和服务深度,将中医治未病、养生保健、中医诊疗、中医康复护理融入健康养老全过程,充分发挥其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建立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卫生机构为支撑,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参与的老年人精神关爱、心理疏导、危机干预服务网络,开展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试点,重点向贫困、留守、空巢、失能、失智、失独、高龄老年人提供日常关怀和心理支持服务。县城城区建立1个床位数200人以上的护理型养老院或突出护理功能的综合养老院,每个乡镇建有1个功能完善的乡镇敬老院,每个村根据人口分布情况建设若干个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县级平台实行所有特困失能人员集中照护;乡级平台兜住特困能自理老人的养老底线;村级平台为居家留守老人提供灵活服务。巩固提升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圈,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覆盖到社区养老服务场所,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机制,打造区域性医疗养老康复中心。

4.重视心理卫生健康。健全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加强心理健康规范化管理和科普教育。加强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强化重性精神疾病救治管理报告。全面建立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协调机制,建立健全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提升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精神卫生(心理咨询)门诊服务能力,100%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心理咨询室。加强精神卫生专业人员队伍建设,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每10万人口不低于3名。有效落实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管理任务,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率均达到80%以上,显著减少患者肇事肇祸案(事)件。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力争设立康复科开展院内康复,每个乡镇(社区)建立1个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活动站,50%以上的居家患者接受社区康复服务,重视老年人心理卫生健康。

五、完善体系保障

(一)健全医疗保障体系

1.推进智慧医疗建设。推进网络和智能全县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化。建设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以县人民医院为中心的医共体信息系统。打通与国内大医院、省市级医院与县、乡医疗机构的远程医疗通道,实现居民健康管理互联互通、健康医疗数据资源共享和远程医疗。推进5G、物联网等新技术在健康医疗领域应用,加强网络安全防护。

2.强化疾病预防控制服务体系。推进县疾控中心迁建和疾病预防控制监测能力的提升。完善和提升县疾控中心设备配置,改造和提升县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实现市、县卫生应急决策指挥平台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开展医疗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依托县人民医院、县疾控中心、乡镇中心卫生医院建立独立、设备齐全、人员充足的多个医疗救急中心。组建紧急医学救援、突发性传染病防控等卫生应急队伍。

3.扎实推进健康扶贫。全面落实农村低收入人口医疗保障待遇,开展卫生医疗人员下乡,实施结对帮扶和健康扶贫再提升。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强化基层医疗机构和医疗队伍建设,提升卫生服务能力。

4.强化医改保障。持续推进医疗、医保、医药改革,加快建立三医合一、市县联动体制机制和比较完善的分级治疗、现代医疗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等五项制度。

(二)优化医疗救急保障体系

1.加强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完善院前医疗急救保障制度和运行机制。强化院前医疗服务质量控制管理,推进院前院内服务一体化管理。建立由政府举办、符合标准、独立运行的县120急救中心。推进院前急救信息网络指挥调度平台建设,规范“120”院前急救服务呼叫专线设置和管理。加强院前急救人员岗前培训和院前急救骨干队伍培训。急救中心(站)救护车配备数量和车载设备达到国家要求,急救中心监护型急救车配备比例分别达到80%70%

2.强化无偿献血工作。推进和市中心血站的联系,争取在县城设置固定献血屋。推进无偿献血宣传和采血工作,提升县域人口献血率。

六、提供健康环境

(一)深入开展卫生运动

开展国家卫生城镇创建工作,积极申报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和申报创建国家卫生乡镇。强化教育宣传,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介,以及黑板报、标语、公示栏、LED电子屏、农村大喇叭等阵地,广泛宣传健康管理、疾病防控等知识。广泛组织党员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开展清理堆积杂物、陈旧垃圾等无用杂物,消除卫生死角等爱国卫生工作。

(二)加强环境问题治理

开展厕所革命,进一步加大农村改厕力度,鼓励群众加大投入,全力推广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推进多污染物综合防治和环境治理,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开展全县病媒生物防制状况普查,制定全县病媒生物防制策略和规划,科学防治病媒生物。

(三)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建设,做好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全面提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能力。建立健全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提高环境卫生监测公共服务能力。完善农村饮水检测,严格医疗废物管理。推进县级疾控机构风险监测工作规范化,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点覆盖所有县级行政区域,并延伸到村(社区)。加强各级疾控机构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处置能力建设,完善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全面加强食源性疾病报告和管理。以公共场所室内空气、生活饮用水、雾霾等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为监测重点,建立健全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学校卫生监测,提高环境卫生监测公共服务能力。   

(四)完善公共安全体系

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体系。推进全县卫生应急组织管理和预案体系建设。完善县乡间联防联控工作相关机制。加强卫生应急队伍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重点加强极端条件下卫生应急队伍专业装备和后勤保障配置,强化培训演练,全面提高现场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急性传染病医疗救治网络和航空、水上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完成县级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建立健全县、乡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保障机制。升级改造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决策指挥系统,提升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和卫生应急检测能力。积极推进卫生应急工作的社会参与,广泛开展卫生应急知识宣教活动   

七、发展健康产业

(一)推进多元办医格局

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探索县域医疗机构的”“合作、合资办医、医企合作办医等新的模式和路径。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推进和实现非营利性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同等待遇。鼓励社会医疗机构建立方便快捷的就医流程,营造舒适温馨的就医环境,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远程会诊、专人导医陪护、家庭病房等个性化的增值、辅助服务。鼓励社会医疗机构引进新技术、开展新项目,提供特色诊疗服务。鼓励社会医疗机构利用互联网技术发展智慧医疗,开展网上健康咨询、网上预约分诊、健康管理等服务。鼓励医师利用业余时间、退休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业或开设私人诊所,探索成立医师工作室,个体诊所设置不受规划布局限制。破除社会力量进入医疗领域的不合理限制,区域卫生规划为社会办医留出合理空间,符合规划的新增资源优先考虑社会办医。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社会医疗机构承接当地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以及政府下达的卫生相关工作任务,并逐步扩大购买范围。支持保险业投资、设立医疗机构,推动非公立医疗机构向高水平、规模化方向发展,鼓励发展专业性医院管理。

(二)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

鼓励社会力量以名医、名药、名科、名术为服务核心,提供中医医疗、养生保健、康复、养老、健康旅游等服务。鼓励社会医疗机构提供老年护理服务或在综合性医院开设老年病科,为老年人家庭提供签约医疗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开发移动医疗、视讯医疗、远程照护、健康监测、智能服药等家庭健康信息产品,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可穿戴设备。鼓励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健康体检、咨询等健康服务,促进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发展,培育一批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规范发展母婴照料服务。培育健康文化产业和体育医疗康复产业,支持符合条件的景区开发登山、攀岩、步行、骑行等健身旅游项目。促进医疗与旅游融合,利用会昌县优质生态资源,推进特色高端医疗、中医药服务、生态养生、温泉疗养等形态的养生旅游发展;加强与医疗卫生、生态建设的紧密合作,打造健康医疗旅游目的地。规划和打造健康服务产业群,建设会昌医疗旅游先行区。到2025年,初步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健康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进一步提高。规范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病理诊断、血液透析、消毒供应和医学健康体检等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推进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检验对所有医疗机构开放,医疗机构间检查结果互认。支持发展第三方的医疗服务评价、健康管理服务评价,以及健康市场调查和咨询服务。鼓励社会力量提供食品药品检测服务。加快中药免煎颗粒、中药标准提取物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

(三)积极发展健身休闲运动产业

1.普及日常健身。推广适合公众广泛参与的健身休闲项目,加快发展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游泳、徒步、路跑、骑行、棋牌、台球、钓鱼、体育舞蹈、广场舞等普及性广、关注度高、市场空间大的运动项目,保障公共服务供给,引导多方参与。

2.发展户外运动。制定健身休闲重点运动项目目录,以户外运动为重点,研究制定系列规划,支持具有消费引领性的健身休闲项目发展。

3.发展特色运动。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体育健身乐部,丰富业余体育赛事,积极培育水上运动、山地户外、射击射箭、极限运动、森林体验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时尚休闲运动项目,打造具有会昌特色的健身休闲示范区、健身休闲产业带。发展武术、龙舟、舞龙舞狮等民族民间健身休闲项目,传承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加强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加强对相关体育创意活动的扶持,鼓励举办以时尚运动为主题的群众性活动。

4.推动互联网健身休闲鼓励开发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为支撑的健身休闲服务,推动传统健身休闲企业由销售导向向服务导向转变,提升场馆预定、健身指导、运动分析、体质监测、交流互动、赛事参与等综合服务水平。积极推动健身休闲在线平台企业发展壮大,整合上下游企业资源,形成健身休闲产业新生态圈。

八、健全支撑与保障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1.强力推进三医联动改革。推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商业健康保险、社会慈善等衔接配合,努力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网。深化药品全流程改革,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完善药品集中采购政策措施,加快建立规范有序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

2.全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深入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服务价格调整、医保支付、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等重点领域改革,推进医药分开,有效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形成有激励、有约束、有活力、有效率的运行新机制,到2025年基本完成改革任务。推进公立医院科学布局。加快推进公立医院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卫生资源体系,合理设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进一步明确公立医院保基本的职能,优化结构布局,合理确定公立医院数量和规模,建立公立医院床位规模分级备案和公示制度。

3.建立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公立医院管办分开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明确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管理权力和职责,构建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工、相互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实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事分开、管理科学。落实公立医院独立法人地位和自主经营管理权,建立人才动态调整机制,推动全县公立医院改革与发展。

4.构建分级诊疗服务模式。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制度。构建更加成熟定型的分级诊疗制度,加快形成小病在乡村、大病进医院、康复回乡村的就医新格局,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健全分级诊疗服务体系,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诊疗服务功能。合理界定各级医疗机构诊疗范围,明确县乡两级医疗机构分级诊疗病种,建立以覆盖主要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的双向转诊标准。完善乡村医生与居民或家庭签约服务体系,通过政策引导,推进居民或家庭自愿与签约医生团队签订长期稳定的服务协议。

5.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巩固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成果,在非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和公立医院推行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善药品集中采购政策措施,加快建立规范有序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提高基药使用率,减轻群众看病负担,进一步体现医疗事业公益性,争取在2025年底市级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基药使用率分别达到65%70%。提升药品供应保障服务监管能力,完善药品集中采购政策措施,加快建立规范有序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大力推进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升对药品供应保障全过程动态实时监管水平。推进医药购销领域不良行为共防共治机制,严格执行诚信记录和市场清退制度。加快药学人员引进、加强药师规范化培训、加大临床药学基地建设,全面提升全县药师队伍服务能力。

6.巩固完善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落实城乡居民全面医保,逐渐实现向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的过渡,力争到2025年,全民医保体系基本建成,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医疗保障待遇,将更多的急用药纳入医保,做好抗癌降价药物进医院的工作,尤其关注重点人群的医保保障力度,资助特困人群、低保对象、返贫致贫人口、脱贫不稳定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低保边缘家庭人口、因病突发严重困难人口和因病支出型困难家庭患者参加居民医保,确保困难群众应保尽保,提高大病保险保障能力,强化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筹资机制和财政补助增长机制,完善医疗保险报销比例调整机制。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探索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完善医保支付方式,系统推进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按床日付费、总额预付等多种付费方式相结合的复合支付方式改革,引导定点医疗机构规范服务行为,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7.加快卫生健康数字化改革。加速推进数字健康示范城市建设。推进数字信息与医疗健康行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数字健康的新基建、新服务、新应用、新治理等新健康高质量发展模式。打造卫生健康大数据资源中心,建立基于大数据的智慧健康治理平台,建设公共卫生预警监测系统,打造新一代智慧综合监管系统。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新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创新应用优化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应用环境,创新建设医疗、服务、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系统,进一步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夯实智慧医疗基础、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发展家庭、个人个性化健康服务平台,实现家庭-社区-医院的智能健康联动。大力推进互联网健康服务平台建设,统筹推进互联网健康服务全链条覆盖。紧贴老年人需求特点,加强技术创新,提供更多智能化适老产品和服务,建立解决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的长效机制。

(二)加强卫生人才培养

1.完善人才引进办法,优化人力结构。起草修订《会昌县卫生系统人才引进暂行办法》,吸引、鼓励高层次人才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按照侧重高级,兼顾中级,严控初级的原则,通过高校直招、考试招聘、人才引进等方式,面向社会广泛招聘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加强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学科骨干和紧缺专业人才引进力度,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机制,对引进的高素质人才提供必要生活保障措施和工作经费。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增加人力资源总量,优化人力资源结构,通过多点执业与区内对口支援,提高现有资源的服务效率。结合县情,在人事工作制度方面不断改革创新。

2.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服务能力。加强建立与省内、市内卫生专业院校之间的联系,与卫生专业院校签订人才交流培训计划。以全科医生为重点,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到2025年,实现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有合格全科医生的目标。完善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培养培训制度,建立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加大基层和偏远地区扶持力度,加强全科、儿科、产科、精神科、病理、护理、助产、康复、心理健康等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围绕会昌县委人才规划目标,加强卫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不断提升卫生人才素质。通过有计划地资助培养对象参加培训、进修及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承担本专业重点科研、技术开发项目,提高创新能力,成为卫生系统具有较高水平的技术带头人。开展医学继续教育,系统更新并掌握医学前沿理论,开展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等专项培训,通晓理论政策,提高实际技能。鼓励和支持卫技人员参加学历教育,不断提高卫技人员的学历和职称层次。加强卫生管理队伍建设。加大卫生管理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力度积极推动卫生管理岗位培训工作。

3.加强人力资源统筹管理,创新激励机制。提高卫生事业全行业管理水平,统筹管理辖区各级各类卫生人力资源,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提高人力资源聘用效率。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创新人才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使优秀人才获得脱颖而出的机会。

4.完善卫生系统用人机制,整合人才资源。修订出台《会昌卫生系统岗位聘用统筹管理实施细则》,由县卫生主管部门按照集中调控、统筹管理、综合平衡的原则,在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岗位等级内,在全系统内调控使用各类岗位,通过推行岗位聘用统筹管理,健全完善卫生系统用人机制,整合人才资源,调动各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卫生事业持续、优质、健康发展。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统筹管理体系,在核定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编制总量内,按照区管院用的原则,由县卫生主管部门对其进行全局统筹,动态管理,按需合理调剂使用编制,逐步实现医务人员的编制管理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最大限度发挥编制管理效益,全面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质量。

(三)建设卫生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

1.完善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建成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人口健康信息平台,规范和推动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创新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模式,持续推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预防、治疗、康复和自主健康管理一体化的健康信息服务。完善医疗卫生与健康领域的信息化标准体系和安全保障机制。做好公民入伍前与退伍后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军地之间接续共享。到2025年,实现与省、市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互通共享,并与国家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互联互通,人人拥有规范化的电子健康档案和功能完备的健康卡,全面实现人口健康信息的规范管理和使用,满足个性化服务和精准化医疗的需求。

2.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加强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体系建设,完善全员人口信息、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三大健康资源数据库,推进基于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的医疗健康大数据开放共享、深度挖掘和广泛应用。消除数据壁垒,建立跨部门跨领域密切配合、统一归口的健康医疗数据共享机制,实现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管理等应用信息系统数据采集、集成共享和业务协同。加强互联网健康服务监管。

(四)加强卫生法治建设

贯彻落实基本医疗卫生法、中医药法、药品管理法等法律。强化政府在医疗卫生、食品药品、环境、体育等健康领域的监管职责,建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督管理体制。加强健康领域监督执法体系和能力建设

九、政策保障与组织实施

(一)强化卫生健康监管机制建设

推进依法行政。深入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卫生健康系统实行行政审批事项清单制度并向社会公示。切实转变职能,减少审批事项,加快推进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开展普法教育。积极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卫生综合监督执法,打击非法行医,建立比较完备的卫生健康综合监督执法体系,健全工作运行机制。加大监督执法办案力度,继续开展双随机监督抽查。加强全行业普法教育培训,切实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

(二)强化监督评估与完善考核制度

强化监督评估。建立规划实施监督长效机制,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桥梁和监督作用。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动态跟踪分析,及时发现规划实施存在问题。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效果评估。

完善考核制度。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规划推进机制。按照预期性、约束性指标的不同要求,对规划目标、重点任务、建设项目等实行分类评价考核,提高规划实施的约束性和实效性。

会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1227日印发  

会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

会府办发〔20219

                                                       

会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会昌县“十四五”卫生健康

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县属、驻县各单位:

《会昌县“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20211227       

会昌县“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承前启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起步期,人民群众对卫生健康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为加快建立高质量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推进健康会昌建设,全面提升全县人民健康水平,描绘好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结合会昌县实际,根据《健康江西2030”规划纲要》《赣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会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精神,特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十三五”时期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三五”期间,尤其是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实施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我县大力推进健康会昌建设,不断完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全县卫生健康事业获得长足发展,人民群众卫生健康水平得到较大幅度地提升,健康会昌建设稳步推进,为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1.“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基础。“十三五”期间,县卫健委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卫生健康事业硕果累累,人民群众卫生健康水平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健康会昌建设稳步推进,为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2.加速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行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所有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全民医保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城乡居民医保有力整合,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逐步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全面推开。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不断推进。启动县域综合医改试点,积极探索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3.医疗项目建设显成效。“十三五”期间,我县以改善外部形象提高内涵质量提升服务能力为目标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加快建设为抓手深入分析形势理清发展思路突出建设重点强化落实措施集中开展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呈现整体推进的趋势重点突破发展态势取得阶段性成效。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项目已进入收尾阶段,县妇幼保健院整体搬迁项目已启动,西江、右水等四个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进入前期,新建108所公有产权村卫生室已全部竣工投入使用。

4.医疗服务能力有较大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统筹1500余万元为乡镇卫生院采购全血细胞分析仪、全自动生化仪、彩超和DR;统筹130余万元为184所村卫生室统一采购电脑、打印机、读卡器等设备,基层医疗设施设备得到强化。2017年以来,我县五大中心建设在全市率先建成,其中县胸痛中心在全市首批通过国家评审;卒中、创伤、产科急救以及危重新生儿急救中心通过省级验收。2021年,县人民医院心衰中心顺利通过国家心衰中心认证,是赣南县级医院首例。补充专科医院短板,精神病专科医院设置并开业。2019年以来,我县陆续设立院感质控中心、护理质控中心和药事管理质控中心,为全县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提供技术保障和支持。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妇保院医疗机构常年与市人民医院、中医院、妇保院等三甲医院建立对口帮扶和协作关系,进行人员进修轮训和专家现场指导授课等双向交流工作。201912月,赣南医学院一附院在我县人民医院挂牌设立了博士工作站。20213月,我县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建立医疗专科联盟,湘雅二医院专家团队来我县指导、授课,县人民医院、妇保院组织业务骨干赴湘雅二医院进修轮训,有力带动我县医疗机构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5.不断深入人口计生转型发展。单独两孩政策、全面两孩政策平稳顺利实施,出生人口监测得到巩固,各项计生利导政策得到落实,服务转型得到推进,成立婚育一站式服务中心,实行婚姻登记、妇幼保健、计划生育合署办公,极大提升了婚检率,并形成以婚检带动孕检和地贫筛查的良性循环局面。大力实施农村婴幼儿营养改善项目,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的管理水平得到加强。

6.健康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康扶贫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贫困人口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看得上病、更好防病为目标而不断前行,“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健全完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重大疾病救治制度,贫困人口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和保障。2016-2020年全县贫困人口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例分别为94.86%92%90.77%90.25%90.24%。各项健康扶贫政策有效落实,我县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全面落实贫困人口先诊疗后付费,免交住院押金一站式结算服务,并减免三免四减半费用和承担目录外5%医疗费用,个人就医费用负担大幅减轻;“十三五”期间贫困人口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因病致贫、返贫人口全部脱贫,下一步将继续巩固工作成果,强化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做好健康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7.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加快推进。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县上下贯彻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总要求,打响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经过长久的努力,有力扭转了疫情局势,用一个多月的时间遏制了疫情蔓延势头,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维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维护地区公共卫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1.存在问题。卫生健康总体投入水平不足。卫生健康技术人员队伍人员不足,质量有待提升,在高层次人才和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等方面相对缺乏;卫生健康资源总量不足,布局结构有待改善;医改进入攻坚期,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还不高,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有待完善。

2.发展形势。“十四五”时期是我县加快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展现更大作为的关键阶段,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面临新形势新要求。

“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事业迎来重要发展机遇。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提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任务。进入新发展阶段,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后,各级党委政府对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视程度空前高涨,社会公众的健康意识大幅提升,健康越来越成为群众关心的重大民生福祉问题、社会关注的重点产业投资领域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数字经济飞速发展,健康科技创新与数字化改革跨界融合,互联网医疗、生命健康科创高地建设,将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面临诸多风险挑战。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对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带来深刻影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和生态环境、生活方式变化,疾病谱不断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持续高发,传统和新发传染病疫情相互叠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多重疾病负担并存、多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状况将长期存在,一老一小等多重健康需求迸发,卫生健康服务供给压力、公共卫生安全治理难度持续加大。基层服务能力不强、三医联动不足和医防融合不够等卫生健康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深刻认识新时期卫生健康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抢抓重要机遇、补齐发展短板、提升供给质量、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需要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强化底线思维,坚持系统谋划、集成攻坚、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聚焦增进民生福祉补齐民生保障短板让老百姓病有所医过上好日子的本质要求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定位和五个推进重要要求,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二十四字工作思路,紧扣市委、市政府三大战略”“八大行动,坚持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落实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按照县强、乡活、村稳的原则,补齐乡村医疗机构短板,稳定和优化乡村医疗人才队伍,全面提升乡村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基本医疗卫生健康服务需求,努力建设健康会昌。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紧紧围绕大卫生、大健康的发展理念,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医疗卫生服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医疗技术和健康管理服务水平,增加医疗卫生资源总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2.坚持问题导向,改革创新。突出资源配置优化和分级诊疗,强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人才队伍与信息化建设,注重影响健康的重大因素,做好重大传染疾病防治和慢性病防控,纵深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3.坚持中西结合,科学发展。把握健康领域发展规律,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转变服务模式,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健康服务从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转变到质量效益提升的绿色集约式发展,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提升健康服务水平。

4.坚持政府主导,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区域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协调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全民健康覆盖,促进社会公平。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促进公平公正。

(三)发展目标

2025年,卫生健康资源进一步优化,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法律制度更加健全。新时代卫生健康科技与信息化等技术充分利用,争取卫生健康发展方式与服务模式有较大转变。以健康优先的发展战略地位更加突出,优势更加显现,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发展格局更加广泛,健康城市、健康城镇、健康乡村创建有序推进,人民群众自主健康的防治意识进一步增强,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全面开展,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基本有效建成。人民群众更高水平的健康服务需求得到更好供给,身体素质进一步增强。抢占医疗和健康产业制高点,力争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妇保院进入全省县级城市综合、专科医院10强方阵努力将会昌打造成赣南东部特色医疗高地,提升会昌医疗卫生核心竞争力和总体医疗影响力,开创我县卫生健康工作新局面。

2035年,高质量建成健康会昌,建立起与现代化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安全体系。


会昌县“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主要指标

领域

主要指标

单位

2020

2025年目标

指标性质

健康水平与健康

生活

人均预期寿命

——

78.6

预期性

人均健康预期寿命

——

同比例提高

预期性

孕产妇死亡率

/10

8.51

≤12

预期性

婴儿死亡率

2.46

≤5

预期性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4.15

≤6

预期性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

21.46

≥25

预期性

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

%

——

25

预期性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

%

80.3674.16

≥81≥75

预期性

疾病防控

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

%

95.15

≥90

约束性

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

%

13.42

≤15

预期性

肺结核报告发病率

/10

58.22

≤55

预期性

全人群HIV感染率

%

0.0322

≤0.15

预期性

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和县级以上疾控中心具备核酸采样和检测能力比例

%

100

100

约束性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点覆盖率

%

98

100

预期性

医疗卫生资源

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

6.03

7.5

预期性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

2.1

2.6

预期性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

2.63

3.1

预期性

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

1.45

3

约束性

健康服务

建成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数

0

2

预期性

产前筛查率

%

72

≥75

预期性

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

%

97.6

≥98

预期性

县(市、区)规范化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覆盖率

%

——

100

约束性

二级综合医院平均住院日

7.59

7.4

约束性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

——

3.5

预期性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城乡社区规范化健康管理服务率

%

70

72

预期性

健康保障

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

%

——

25

约束性

健康产业

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年均增速

%

——

7

预期性

(四)工作重点和任务

1.积极推进健康会昌建设

实施健康会昌行动。坚持全民参与,推进社会共建共享,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普及健康知识,引导群众建立正确健康观,加强早期干预,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延长健康寿命。加强健康教育队伍服务能力,完善健康影响因素监测与评价体系。创新健康教育的方式和载体,科学普及健康知识,做好健康信息发布,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提高健康教育的针对性、精准性和实效性,提升健康教育工作水平。

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开展卫生城市创建活动,争取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卫生乡镇。深入做好农村改厕工作。健全食品安全与环境监测。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建设,做好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全面提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能力。建立健全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提高环境卫生监测公共服务能力。完善农村饮水检测,严格医疗废物管理。

2.加强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通过资源整合与持续投入,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构建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服务体系。进一步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提高覆盖率。完善传染病监测网络和预警能力(体系)建设。健全寄生虫病监测系统。进一步提高职业健康服务能力。

健全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强化孕产期保健与儿童健康集中管理工作,提升全县妇产科专科的整体技术水平、形成不同特色的专科优势,不断加强妇产科专科联盟基础上,加强儿科专科联盟的建设,促进各医院的专科发展,完善专业学科体系,促进预防与治疗、临床与保健、群体与个体深度结合,不断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力。

建立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科学设置和规划医养结合机构,将涉及老年人健康服务的医疗机构纳入县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预留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医养结合医院、护理院建设规划目录,实现医疗服务和养老资源优势互补。建立安宁疗护服务体系,将安宁疗护工作纳入县区域卫生规划,鼓励综合医院、中医院、医养结合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根据服务需求,增设安宁疗护床位和开展安宁疗护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民办公助等模式推动形成举办主体多元、服务形式多样的安宁疗护服务体系。

加强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树立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底线思维,坚持卫生应急一体两翼的发展思路,推进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全面提升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和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能力。

加强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强化院前医疗服务质量控制管理,推进院前院内服务一体化管理。完善急救网络,加强院前急救人员岗前培训和院前急救骨干队伍培训。急救中心(站)救护车配备数量和车载设备达到国家要求,院前医疗急救保障制度和运行机制基本健全。

3.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加强医院服务能力建设。全面完成县人民医院三级综合性医院、会昌县妇保院三级妇幼保健院创建,并通过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三级乙等妇幼保健院评审,力争达到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水平。加强骨干人才培养,引进急需高层次人才。继续实施省县共建学科及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加快推进卒中、创伤急救、胸痛、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和危重孕产妇救治五大中心建设,重点提升儿童、重症医学、母婴危重救治、康复、精神病等医疗服务水平,打造赣南东部特色医疗高地。

加强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强化优质服务,大力提升基层门诊、急诊急救、住院、检查检验、中医药、康复等医疗服务能力,推进优质服务基层行和乡镇卫生院一级医院评审,普通卫生院普遍达到国家基本标准要求,中心卫生院达到国家推荐标准要求,选择1-2所达到国家推荐标准要求的建设成二级综合医院。加强乡镇卫生院人才队伍建设,乡镇卫生院原则上按照每千乡镇总人口数1.2名的标准配置卫生人员,培养定向医学生、农村公共卫生医务人员。落实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乡镇工作补贴,所需经费按其行政隶属关系和现行经费保障、工资发放渠道解决。完善乡镇卫生院医疗卫生人才招聘政策。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为基层卫生机构配置或更新与服务功能相匹配的医疗设备,同时进一步完善职工周转房、食堂、体育设施等生活配套设施条件。   

改善医疗服务和质量。优化诊区设施布局,营造温馨就诊环境。充分发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在预约诊疗、优化流程、付费结算等方面的作用,注重实施日间手术、临床药事服务、志愿服务等便民利民的措施。深入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积极参加全省临床实践和护理技能大比武,提高医护人员综合素质。大力推行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规范医疗质量控制管理,建设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化平台,实现全行业全方位精准、实时管理与控制,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提升医疗服务同质化程度,在住院率、抗菌药物使用率等主要医疗服务质量指标达到或接近全省先进水平。强化医疗机构、医师、护士电子化注册管理,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加强医疗服务人文关怀,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依法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特别是伤害医务人员的暴力犯罪行为,保护医务人员安全。

重视心理健康服务及精神卫生防治。健全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加强心理健康规范化管理和科普教育。加强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强化重性精神疾病救治管理报告。全面建立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协调机制,建立健全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设置一所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并达到二级精神病专科医院标准,提升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精神卫生(心理咨询)门诊服务能力。

4.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加强重大疾病联防联控,全面落实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职责,做好重大疾病的监测检测工作,提高重大疾病筛查率和规范治疗率。加强传染病监测预警,进一步提高法定传染病报告率。加强艾滋病防治,做好国家第四轮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工作。落实扩大免疫规划政策,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加强血吸虫病和地方病、寄生虫病防治,加强职业病防治和口腔卫生工作。

提高妇幼健康水平。加强危急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中心建设,进一步规范救治、会诊、转诊体系建设,提高会诊转诊效率,畅通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救治绿色通道,切实提升危急重症的抢救能力和水平。探索建立家长学校妇女健康讲堂,加强妇幼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使孕产妇成为母婴安全第一责任人。着力推进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工作,规范婚检、孕检工作,加强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管理,减少出生缺陷,保障优生优育,全面开展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工作,落实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措施。

加强职业健康工作。接尘工龄不足5年的劳动者新发尘肺病报告例数占年度报告总例数的比例实现明显下降并持续下降。做好尘肺病患者分类救治工作,对加入工伤保险的尘肺病患者,加大保障力度;对未参加工伤保险的,按规定通过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等保障其医疗保障合法权益。

5.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推进医联(共)体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完善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医保支付制度、医疗服务价格和财政投入等政策措施的总体思路,构建更加成熟定型的分级诊疗制度。建立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公立医院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逐步理顺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比价关系,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深化三医联动改革,推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商业健康保险、社会慈善等衔接配合,努力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网。深化药品全流程改革,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完善药品集中采购政策措施,加快建立规范有序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推进监管法制化和规范化,建立健全职责明确、分工协作、运行规范、科学有效的综合监管长效机制。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6.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

围绕实施中医药强县战略,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加快中医药产业发展,加强中药资源保护,支持中药材种植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生产,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

加强中医药组织保障。在政策措施、资金投入、项目安排上向中医药事业倾斜,将中医药经费预算单列,设立中医药事业发展专项经费。促进中医药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县建立起覆盖城乡、功能完善、优势突出,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相适应的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全县中医药发展基础显著加强,完成以县中医院为主体、综合医院等其他类别医院中医药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中医门诊部和诊所以及村卫生室为补充的覆盖城乡村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建设。

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县中医院在重大疑难杂症的诊疗、中医药教育和科学研究、指导和培训基层中医药人员等方面整体水平,形成辐射全县并在全市有一定影响力的中医医疗中心,建设成为三级中医医院。县级公立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成立中医药科,设立中医科病区,设置中药房。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标准设立中医科和中药房(中医馆)。提高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药服务水平,7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开展4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

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强中医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重点加强针灸科、推拿科、骨伤科、肛肠科等中医药特色优势突出的临床重点科室建设。积极推广热敏炙技术,以中医院热敏灸联盟单位为基础,打造3-5个热敏灸小镇,提升医疗机构热敏炙服务能力,建成覆盖县、乡、村的热敏炙服务网络,推进热敏炙与养老服务有机融合。积极发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充分发挥中医上工治未病的特色优势,强化中医预防保健功能。做好中医药继承工作,在县中医院设立赣州市传统医学治疗技术传承基地,设立名老中医药专家工作室和学术研究室。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每年推广5-10项成熟的中医药适宜技术进乡村、社区。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全县每千人卫生机构中医执业类(助理)医师数达到0.4人。

7.加强发展支撑保障

推进卫生健康信息化发展。以信息化为手段支撑、引领卫生健康事业前行,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完善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及业务系统建设,普及应用电子健康码,推广应用全民健康信息标准,加快全民健康信息互联互通,实现健康医疗数据资源共享、业务协同,推进5G、物联网等新技术在健康医疗领域应用,加强网络安全防护。

加强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有利于人才培养使用的制度,大力培养培训全科、卫生应急、精神卫生、公共卫生、卫生管理、儿科医生等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与上级三甲医院合作和交流,培养引进一批在省、市医学领域有一定影响的优秀学科带头人。加大对基层卫生人才的培养和政策支持,进一步完善提高乡村医生待遇。

推进科技创新。提升卫生健康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和医学学科建设工作,推进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构建卫生科技创新体系,增强卫生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提升人口服务水平。加强人口监测预警,做好计划生育家庭扶助。提高达到国家标准和规范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覆盖面,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全县婴幼儿社会化照护率提高至全市平均水平以上。

8.大力发展健康多元化服务

鼓励社会资本办医。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差异化的医疗机构,鼓励社会资本发展提供儿科、康复、老年护理等基本医疗服务,投资发展相对薄弱且需求潜力大的专科机构。推进社会资本发展多样化医疗服务,不断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

推进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支持和培育会昌建设健康职业培训学校、康养小镇健康产业项目建设,主动对接长珠闽、港澳台,着力引进投资大、带动强、效益好的养老示范项目,打造集养生养老与医疗、旅游、休闲、互联网等于一体的健康养老综合体项目,实现养老供给低端有保障、中端有供给、高端有市场

重点项目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性质

建设规模及内容

投资金额

1

赣州市会昌县西江、右水等四个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

新建

总建筑面积32193.63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对西江、右水、洞头等3个乡镇卫生院实施整体搬迁,筠门岭镇卫生院新建宿舍楼、长岭卫生院新建门诊综合楼、宿舍楼及其他附属设施。

10500万元

2

赣州市会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用房建设项目

新建

总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100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业务用房、实验室及其他附属设施。

3000万元

3

赣州市会昌县妇幼保健院整体改造性搬迁项目

改建

改建建筑面积25500平方米,将原人民医院25500平方米用房进行改造、装修建设设置床位400张,购置医疗设备及完善市政设施。

8500万元

4

会昌县公立中医院建设项目

改建

改扩建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设置床位500张。

25000万元

5

会昌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二期工程

新建

项目占地90亩,总建筑面积30800平方米,设置床位500张。主要建设康复大楼、后勤综合大楼、发热门诊等附属设施。

25595万元

6

会昌县乡镇卫生院宿舍楼、综合楼建设项目

新(改)扩建

新改扩建建筑面积9600平方米,设置床位数78张,主要建设高排乡卫生院职工宿舍楼,站塘、珠兰、富城乡卫生院门诊住院综合楼等其他附属设施。

3500万元

7

赣州市会昌县庄口镇卫生院整体搬迁项目

新建

规划用地面积为20000,项目包含建设门诊楼、医技楼、住院楼、职工宿舍、完善配套设施等。

2600万元

8

赣州市会昌县麻州卫生院整体搬迁项目

新建

项目占地面积18000,项目包含建设门诊楼、住院楼、医技楼、职工宿舍、完善配套设施等。

3000万元

9

赣州市会昌县皮肤病防治医院建设项目

新建

项目占地面积6000,项目包含建设门诊楼、住院楼、医技楼等。

3000万元

10

赣州市会昌县预防接种星级门诊规范化建设项目

改扩建

改建面积4950平方米业务楼项目建设,乡镇星级预防接种门诊建设、购置打印机、电脑、体检器材、专用空调、冰箱等

1000万元

11

文武坝镇卫生院改造性整体搬迁

改扩建

改建建筑面积4100平方米,设置床位60张。

1500万元

12

会昌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项目建设

新建

项目占地10亩,总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门诊楼、住院楼、功能楼及其他附属设施,新增床位100张。

6000万元

13

会昌县社区卫生医疗服务站

新建

总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建设内容城区范围内10个社区居委会各建设一所医疗服务站楼及附属设施。

3500万元

14

会昌县公立托育机构建设

项目

新建

项目占地面积18亩、总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主要建设3个托育机构,新增托位450个。

3500万元

15

会昌县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建设项目

新建

发热门诊占地10.65亩,总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包含2000平米的发热门诊楼及垃圾房、污水处理等附属用房。

2000万元

三、普及健康生活

(一)加强健康教育

落实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强化家庭和高危个体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及干预,开展健康体重、健康口腔、健康骨骼等专项行动。建立健全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普及健康科学知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健康文化,利用新媒体拓展健康教育。

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构建相关学科教学与教育活动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培养健康教育师资,将健康教育纳入体育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内容。

(二)倡导健康行为

全面普及膳食营养知识,发布适合不同人群特点的膳食指南,引导居民形成科学的膳食习惯,推进健康饮食文化建设。实施临床营养干预。加强对学校、幼儿园、养老机构等营养健康工作的指导。开展示范健康食堂和健康餐厅建设。加大控烟力度,深入开展控烟宣传教育。推进公共场所禁烟工作,逐步实现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

加大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力度,提升心理健康素养。加强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登记和救治救助管理。大力普及有关毒品危害、应对措施和治疗途径等知识。加强戒毒药物维持治疗与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和社区康复的衔接。建立集生理脱毒、心理康复、就业扶持、回归社会于一体的戒毒康复模式,最大限度减少毒品社会危害。

(三)提高身体素质

建设健身公共设施,加强健身步道、骑行道、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等场地设施建设。加强健身组织网络建设,扶持和引导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推动健身生活化。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扶持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

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开发应用体质健康监测大数据,开展运动风险评估。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加强科学指导,促进妇女、老年人和职业群体积极参与全民健身。实行工间健身制度,鼓励和支持新建工作场所建设适当的健身活动场地。推动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广泛开展。

四、优化卫生服务

(一)强化县乡卫生服务

通过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构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加强医院服务能力建设。建设以县人民医院为龙头,县中医院、县妇保院为重点专科的赣南东部特色区域医疗高地。强化县级中心医院建设,全面完成县人民医院综合性医院创建,达到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水平。实施区域重点专科共建,提升县级人民医院的重症医学、血液净化、康复、精神病等方面的医疗服务水平,提升县级妇幼保健院的儿童、母婴危重救治等方面的医疗保健服务水平,打造区域医疗中心。设置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按服务范围配备医疗人员,提供基本医疗、中医药、预防接种、儿童保健、慢病管理和社区康复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快推进社会对儿科、康复、老年护理等进行高水平、上规模办医,引进社会力量设置独立的医学检验、影像诊断、心电诊断、消毒供应中心,促进社会力量办中医诊所和门诊等。力争在2025年,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进入全省县级城市综合、专科医院10强方阵成为赣南东部特色区域性医疗次中心城市。

2.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与能力建设。开展乡镇卫生院新、改、扩建,中心卫生院进行二级综合医院标准化建设,加快西江、右水等5个乡镇卫生院标准化项目,抓好强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建设行动,全面落实《关于加强乡村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建设的实施方案》切实筑牢乡村卫生健康服务网络。完善和提升乡镇卫生院中医医疗服务、康复医疗服务和手术能力。实现村卫生室全覆盖,配齐医疗设备。按乡镇人口配备卫生人员,完善乡镇卫生人才招聘政策,培养定向乡镇医学生、农村公共卫生医务人员,落实和提升乡镇卫生人员工资补贴。完善乡镇卫生院职工周转房、食堂、体育设施等生活配套设施条件。到2025年,全县建成六个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较强的基层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基层医疗机构门、急诊占比达到70%以上。

3.强化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快中医药产业化发展,加强中医药资源保护,支持中药材种植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生产。完善县城中医院建设,推进乡镇中医馆建设。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依托县中医院设立传统医学治疗技术传承基地,老中医工作室,提升中医药技术水平。强化资金投入,以县中医院为中心,其他综合医院、卫生院、妇幼保健机构中医科室为基础,中医门诊部、诊所和村卫生室为补充,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优势突出,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相适应的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开展针灸科、推拿科、骨伤科、肛肠科等中医药特色优势突出的临床重点科室建设。提升中医药研究水平,推广成熟的中医药适宜技术进乡村、社区。加快中医药传承和创新,提升每千人卫生机构中医执业类(助理)医师人数。

(二)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1.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加强重大疾病联防联控,落实责任,做好重大疾病的监测检测工作,提高重大疾病筛选率和规范治疗率。加强传染病监测预警,进一步提高法定传染病报告率。加强艾滋病防治,做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工作。落实扩大免疫规划政策,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加强血吸虫病和地方病、寄生虫病防治,加强职业病防治和口腔卫生工作。规范结核病患者全程治疗管理,强化重点人群主动筛查,加强耐多药肺结核筛查和监测,降低结核病传播危害风险。降低全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率。通过多种方式降低大病慢性病医疗费用。

2.改善医疗服务和质量。优化诊区设施布局,营造温馨就诊环境。充分发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在预约诊疗、优化流程、付费结算等方面的作用,注重实施日间手术、临床药事服务、志愿服务等便民利民的措施。深入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积极开展全县临床实践和护理技能大比武,提高医护人员综合素质。大力推行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规范医疗质量控制管理,建设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化平台,实现全行业全方位精准、实时管理与控制,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提升医疗服务同质化程度,再住院率、抗菌药物使用率等主要医疗服务质量指标达到或接近全市先进水平。强化医疗机构、医师、护士电子化注册管理,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加强医疗服务人文关怀,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依法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特别是伤害医务人员的暴力犯罪行为,保护医务人员安全。

(三)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服务

1.强化职业病防治。加强职业病与职业卫生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职业健康检查服务覆盖率达到80%。重点行业的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率达到90%及以上。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率达到85%及以上,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率达到90%及以上。

2.构建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加快发展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健全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完善标准规范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支持多方力量举办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积极发展普惠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推动将婴幼儿照护服务纳入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合理规划布局与常住人口规模相适应的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并纳入社区配套用房统筹规划建设。倡导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服务,引导建设嵌入式婴幼儿照护机构,鼓励单位内部挖掘潜力办园。培育建设管理规范、服务模式可复制的示范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促进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建设婴幼儿成长驿站,向婴幼儿家庭提供育儿技能指导、亲子游戏陪伴、儿童健康管理等服务,切实改进养育照护的社区支持环境。2025年,全县每千人口拥有0-3岁托位数达4.5个,婴幼儿照护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3.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深化医养护签约和家庭病床服务,鼓励开展上门医疗护理服务,探索构建机构、社区、居家相衔接的安宁疗护服务体系。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老年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科室和病区(病床)建设,实现每千名老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老年康复护理床位5张以上。积极建立会昌县老年健康指导中心,开展老年健康指导工作,建立健全老年健康危险因素干预、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失能预防三级预防体系,提升全县老年病诊治、康复和护理等老年健康服务能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辖区内65周岁以上常住老年人普遍建立健康档案,为老年人建立连续性电子健康档案并提供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服务,到2025年,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75以上。实现失能、半失能和90周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家庭医生配备全覆盖。进一步推进和规范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的合作,通过建立医康养联合体等多种方式,提升医疗康复服务体系整体效能。开展中医药和心理关爱特色老年健康服务。扩大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项目的覆盖广度和服务深度,将中医治未病、养生保健、中医诊疗、中医康复护理融入健康养老全过程,充分发挥其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建立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卫生机构为支撑,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参与的老年人精神关爱、心理疏导、危机干预服务网络,开展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试点,重点向贫困、留守、空巢、失能、失智、失独、高龄老年人提供日常关怀和心理支持服务。县城城区建立1个床位数200人以上的护理型养老院或突出护理功能的综合养老院,每个乡镇建有1个功能完善的乡镇敬老院,每个村根据人口分布情况建设若干个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县级平台实行所有特困失能人员集中照护;乡级平台兜住特困能自理老人的养老底线;村级平台为居家留守老人提供灵活服务。巩固提升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圈,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覆盖到社区养老服务场所,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机制,打造区域性医疗养老康复中心。

4.重视心理卫生健康。健全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加强心理健康规范化管理和科普教育。加强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强化重性精神疾病救治管理报告。全面建立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协调机制,建立健全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提升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精神卫生(心理咨询)门诊服务能力,100%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心理咨询室。加强精神卫生专业人员队伍建设,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每10万人口不低于3名。有效落实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管理任务,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率均达到80%以上,显著减少患者肇事肇祸案(事)件。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力争设立康复科开展院内康复,每个乡镇(社区)建立1个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活动站,50%以上的居家患者接受社区康复服务,重视老年人心理卫生健康。

五、完善体系保障

(一)健全医疗保障体系

1.推进智慧医疗建设。推进网络和智能全县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化。建设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以县人民医院为中心的医共体信息系统。打通与国内大医院、省市级医院与县、乡医疗机构的远程医疗通道,实现居民健康管理互联互通、健康医疗数据资源共享和远程医疗。推进5G、物联网等新技术在健康医疗领域应用,加强网络安全防护。

2.强化疾病预防控制服务体系。推进县疾控中心迁建和疾病预防控制监测能力的提升。完善和提升县疾控中心设备配置,改造和提升县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实现市、县卫生应急决策指挥平台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开展医疗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依托县人民医院、县疾控中心、乡镇中心卫生医院建立独立、设备齐全、人员充足的多个医疗救急中心。组建紧急医学救援、突发性传染病防控等卫生应急队伍。

3.扎实推进健康扶贫。全面落实农村低收入人口医疗保障待遇,开展卫生医疗人员下乡,实施结对帮扶和健康扶贫再提升。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强化基层医疗机构和医疗队伍建设,提升卫生服务能力。

4.强化医改保障。持续推进医疗、医保、医药改革,加快建立三医合一、市县联动体制机制和比较完善的分级治疗、现代医疗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等五项制度。

(二)优化医疗救急保障体系

1.加强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完善院前医疗急救保障制度和运行机制。强化院前医疗服务质量控制管理,推进院前院内服务一体化管理。建立由政府举办、符合标准、独立运行的县120急救中心。推进院前急救信息网络指挥调度平台建设,规范“120”院前急救服务呼叫专线设置和管理。加强院前急救人员岗前培训和院前急救骨干队伍培训。急救中心(站)救护车配备数量和车载设备达到国家要求,急救中心监护型急救车配备比例分别达到80%70%

2.强化无偿献血工作。推进和市中心血站的联系,争取在县城设置固定献血屋。推进无偿献血宣传和采血工作,提升县域人口献血率。

六、提供健康环境

(一)深入开展卫生运动

开展国家卫生城镇创建工作,积极申报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和申报创建国家卫生乡镇。强化教育宣传,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介,以及黑板报、标语、公示栏、LED电子屏、农村大喇叭等阵地,广泛宣传健康管理、疾病防控等知识。广泛组织党员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开展清理堆积杂物、陈旧垃圾等无用杂物,消除卫生死角等爱国卫生工作。

(二)加强环境问题治理

开展厕所革命,进一步加大农村改厕力度,鼓励群众加大投入,全力推广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推进多污染物综合防治和环境治理,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开展全县病媒生物防制状况普查,制定全县病媒生物防制策略和规划,科学防治病媒生物。

(三)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建设,做好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全面提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能力。建立健全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提高环境卫生监测公共服务能力。完善农村饮水检测,严格医疗废物管理。推进县级疾控机构风险监测工作规范化,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点覆盖所有县级行政区域,并延伸到村(社区)。加强各级疾控机构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处置能力建设,完善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全面加强食源性疾病报告和管理。以公共场所室内空气、生活饮用水、雾霾等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为监测重点,建立健全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学校卫生监测,提高环境卫生监测公共服务能力。   

(四)完善公共安全体系

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体系。推进全县卫生应急组织管理和预案体系建设。完善县乡间联防联控工作相关机制。加强卫生应急队伍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重点加强极端条件下卫生应急队伍专业装备和后勤保障配置,强化培训演练,全面提高现场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急性传染病医疗救治网络和航空、水上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完成县级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建立健全县、乡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保障机制。升级改造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决策指挥系统,提升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和卫生应急检测能力。积极推进卫生应急工作的社会参与,广泛开展卫生应急知识宣教活动   

七、发展健康产业

(一)推进多元办医格局

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探索县域医疗机构的”“合作、合资办医、医企合作办医等新的模式和路径。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推进和实现非营利性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同等待遇。鼓励社会医疗机构建立方便快捷的就医流程,营造舒适温馨的就医环境,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远程会诊、专人导医陪护、家庭病房等个性化的增值、辅助服务。鼓励社会医疗机构引进新技术、开展新项目,提供特色诊疗服务。鼓励社会医疗机构利用互联网技术发展智慧医疗,开展网上健康咨询、网上预约分诊、健康管理等服务。鼓励医师利用业余时间、退休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业或开设私人诊所,探索成立医师工作室,个体诊所设置不受规划布局限制。破除社会力量进入医疗领域的不合理限制,区域卫生规划为社会办医留出合理空间,符合规划的新增资源优先考虑社会办医。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社会医疗机构承接当地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以及政府下达的卫生相关工作任务,并逐步扩大购买范围。支持保险业投资、设立医疗机构,推动非公立医疗机构向高水平、规模化方向发展,鼓励发展专业性医院管理。

(二)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

鼓励社会力量以名医、名药、名科、名术为服务核心,提供中医医疗、养生保健、康复、养老、健康旅游等服务。鼓励社会医疗机构提供老年护理服务或在综合性医院开设老年病科,为老年人家庭提供签约医疗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开发移动医疗、视讯医疗、远程照护、健康监测、智能服药等家庭健康信息产品,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可穿戴设备。鼓励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健康体检、咨询等健康服务,促进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发展,培育一批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规范发展母婴照料服务。培育健康文化产业和体育医疗康复产业,支持符合条件的景区开发登山、攀岩、步行、骑行等健身旅游项目。促进医疗与旅游融合,利用会昌县优质生态资源,推进特色高端医疗、中医药服务、生态养生、温泉疗养等形态的养生旅游发展;加强与医疗卫生、生态建设的紧密合作,打造健康医疗旅游目的地。规划和打造健康服务产业群,建设会昌医疗旅游先行区。到2025年,初步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健康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进一步提高。规范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病理诊断、血液透析、消毒供应和医学健康体检等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推进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检验对所有医疗机构开放,医疗机构间检查结果互认。支持发展第三方的医疗服务评价、健康管理服务评价,以及健康市场调查和咨询服务。鼓励社会力量提供食品药品检测服务。加快中药免煎颗粒、中药标准提取物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

(三)积极发展健身休闲运动产业

1.普及日常健身。推广适合公众广泛参与的健身休闲项目,加快发展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游泳、徒步、路跑、骑行、棋牌、台球、钓鱼、体育舞蹈、广场舞等普及性广、关注度高、市场空间大的运动项目,保障公共服务供给,引导多方参与。

2.发展户外运动。制定健身休闲重点运动项目目录,以户外运动为重点,研究制定系列规划,支持具有消费引领性的健身休闲项目发展。

3.发展特色运动。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体育健身乐部,丰富业余体育赛事,积极培育水上运动、山地户外、射击射箭、极限运动、森林体验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时尚休闲运动项目,打造具有会昌特色的健身休闲示范区、健身休闲产业带。发展武术、龙舟、舞龙舞狮等民族民间健身休闲项目,传承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加强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加强对相关体育创意活动的扶持,鼓励举办以时尚运动为主题的群众性活动。

4.推动互联网健身休闲鼓励开发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为支撑的健身休闲服务,推动传统健身休闲企业由销售导向向服务导向转变,提升场馆预定、健身指导、运动分析、体质监测、交流互动、赛事参与等综合服务水平。积极推动健身休闲在线平台企业发展壮大,整合上下游企业资源,形成健身休闲产业新生态圈。

八、健全支撑与保障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1.强力推进三医联动改革。推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商业健康保险、社会慈善等衔接配合,努力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网。深化药品全流程改革,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完善药品集中采购政策措施,加快建立规范有序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

2.全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深入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服务价格调整、医保支付、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等重点领域改革,推进医药分开,有效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形成有激励、有约束、有活力、有效率的运行新机制,到2025年基本完成改革任务。推进公立医院科学布局。加快推进公立医院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卫生资源体系,合理设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进一步明确公立医院保基本的职能,优化结构布局,合理确定公立医院数量和规模,建立公立医院床位规模分级备案和公示制度。

3.建立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公立医院管办分开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明确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管理权力和职责,构建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工、相互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实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事分开、管理科学。落实公立医院独立法人地位和自主经营管理权,建立人才动态调整机制,推动全县公立医院改革与发展。

4.构建分级诊疗服务模式。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制度。构建更加成熟定型的分级诊疗制度,加快形成小病在乡村、大病进医院、康复回乡村的就医新格局,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健全分级诊疗服务体系,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诊疗服务功能。合理界定各级医疗机构诊疗范围,明确县乡两级医疗机构分级诊疗病种,建立以覆盖主要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的双向转诊标准。完善乡村医生与居民或家庭签约服务体系,通过政策引导,推进居民或家庭自愿与签约医生团队签订长期稳定的服务协议。

5.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巩固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成果,在非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和公立医院推行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善药品集中采购政策措施,加快建立规范有序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提高基药使用率,减轻群众看病负担,进一步体现医疗事业公益性,争取在2025年底市级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基药使用率分别达到65%70%。提升药品供应保障服务监管能力,完善药品集中采购政策措施,加快建立规范有序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大力推进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升对药品供应保障全过程动态实时监管水平。推进医药购销领域不良行为共防共治机制,严格执行诚信记录和市场清退制度。加快药学人员引进、加强药师规范化培训、加大临床药学基地建设,全面提升全县药师队伍服务能力。

6.巩固完善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落实城乡居民全面医保,逐渐实现向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的过渡,力争到2025年,全民医保体系基本建成,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医疗保障待遇,将更多的急用药纳入医保,做好抗癌降价药物进医院的工作,尤其关注重点人群的医保保障力度,资助特困人群、低保对象、返贫致贫人口、脱贫不稳定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低保边缘家庭人口、因病突发严重困难人口和因病支出型困难家庭患者参加居民医保,确保困难群众应保尽保,提高大病保险保障能力,强化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筹资机制和财政补助增长机制,完善医疗保险报销比例调整机制。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探索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完善医保支付方式,系统推进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按床日付费、总额预付等多种付费方式相结合的复合支付方式改革,引导定点医疗机构规范服务行为,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7.加快卫生健康数字化改革。加速推进数字健康示范城市建设。推进数字信息与医疗健康行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数字健康的新基建、新服务、新应用、新治理等新健康高质量发展模式。打造卫生健康大数据资源中心,建立基于大数据的智慧健康治理平台,建设公共卫生预警监测系统,打造新一代智慧综合监管系统。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新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创新应用优化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应用环境,创新建设医疗、服务、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系统,进一步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夯实智慧医疗基础、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发展家庭、个人个性化健康服务平台,实现家庭-社区-医院的智能健康联动。大力推进互联网健康服务平台建设,统筹推进互联网健康服务全链条覆盖。紧贴老年人需求特点,加强技术创新,提供更多智能化适老产品和服务,建立解决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的长效机制。

(二)加强卫生人才培养

1.完善人才引进办法,优化人力结构。起草修订《会昌县卫生系统人才引进暂行办法》,吸引、鼓励高层次人才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按照侧重高级,兼顾中级,严控初级的原则,通过高校直招、考试招聘、人才引进等方式,面向社会广泛招聘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加强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学科骨干和紧缺专业人才引进力度,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机制,对引进的高素质人才提供必要生活保障措施和工作经费。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增加人力资源总量,优化人力资源结构,通过多点执业与区内对口支援,提高现有资源的服务效率。结合县情,在人事工作制度方面不断改革创新。

2.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服务能力。加强建立与省内、市内卫生专业院校之间的联系,与卫生专业院校签订人才交流培训计划。以全科医生为重点,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到2025年,实现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有合格全科医生的目标。完善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培养培训制度,建立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加大基层和偏远地区扶持力度,加强全科、儿科、产科、精神科、病理、护理、助产、康复、心理健康等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围绕会昌县委人才规划目标,加强卫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不断提升卫生人才素质。通过有计划地资助培养对象参加培训、进修及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承担本专业重点科研、技术开发项目,提高创新能力,成为卫生系统具有较高水平的技术带头人。开展医学继续教育,系统更新并掌握医学前沿理论,开展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等专项培训,通晓理论政策,提高实际技能。鼓励和支持卫技人员参加学历教育,不断提高卫技人员的学历和职称层次。加强卫生管理队伍建设。加大卫生管理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力度积极推动卫生管理岗位培训工作。

3.加强人力资源统筹管理,创新激励机制。提高卫生事业全行业管理水平,统筹管理辖区各级各类卫生人力资源,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提高人力资源聘用效率。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创新人才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使优秀人才获得脱颖而出的机会。

4.完善卫生系统用人机制,整合人才资源。修订出台《会昌卫生系统岗位聘用统筹管理实施细则》,由县卫生主管部门按照集中调控、统筹管理、综合平衡的原则,在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岗位等级内,在全系统内调控使用各类岗位,通过推行岗位聘用统筹管理,健全完善卫生系统用人机制,整合人才资源,调动各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卫生事业持续、优质、健康发展。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统筹管理体系,在核定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编制总量内,按照区管院用的原则,由县卫生主管部门对其进行全局统筹,动态管理,按需合理调剂使用编制,逐步实现医务人员的编制管理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最大限度发挥编制管理效益,全面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质量。

(三)建设卫生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

1.完善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建成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人口健康信息平台,规范和推动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创新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模式,持续推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预防、治疗、康复和自主健康管理一体化的健康信息服务。完善医疗卫生与健康领域的信息化标准体系和安全保障机制。做好公民入伍前与退伍后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军地之间接续共享。到2025年,实现与省、市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互通共享,并与国家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互联互通,人人拥有规范化的电子健康档案和功能完备的健康卡,全面实现人口健康信息的规范管理和使用,满足个性化服务和精准化医疗的需求。

2.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加强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体系建设,完善全员人口信息、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三大健康资源数据库,推进基于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的医疗健康大数据开放共享、深度挖掘和广泛应用。消除数据壁垒,建立跨部门跨领域密切配合、统一归口的健康医疗数据共享机制,实现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管理等应用信息系统数据采集、集成共享和业务协同。加强互联网健康服务监管。

(四)加强卫生法治建设

贯彻落实基本医疗卫生法、中医药法、药品管理法等法律。强化政府在医疗卫生、食品药品、环境、体育等健康领域的监管职责,建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督管理体制。加强健康领域监督执法体系和能力建设。

九、政策保障与组织实施

(一)强化卫生健康监管机制建设

推进依法行政。深入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卫生健康系统实行行政审批事项清单制度并向社会公示。切实转变职能,减少审批事项,加快推进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开展普法教育。积极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卫生综合监督执法,打击非法行医,建立比较完备的卫生健康综合监督执法体系,健全工作运行机制。加大监督执法办案力度,继续开展双随机监督抽查。加强全行业普法教育培训,切实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

(二)强化监督评估与完善考核制度

强化监督评估。建立规划实施监督长效机制,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桥梁和监督作用。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动态跟踪分析,及时发现规划实施存在问题。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效果评估。

完善考核制度。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规划推进机制。按照预期性、约束性指标的不同要求,对规划目标、重点任务、建设项目等实行分类评价考核,提高规划实施的约束性和实效性。

会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1227日印发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文章关键词:
分享到:
官方微信
扫描关注官方微信
智能问答
手机网站
扫描访问手机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