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执行公开 > 规划计划 > 发展规划

会昌县“十四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访问量: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立足全局抓重点,担当作为抓落实,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升农业发展质量,稳定粮食生产,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发展壮大乡村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强文明乡风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我县现代农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进入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第一方阵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稳粮为先,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把粮食安全放在农业工作首位,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定粮食播面,提高粮食产量,增强粮食供应能力。

(二)坚持市场主导,促进转型升级。坚持市场导向,加强与市场的沟通对接,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积极争取与大品牌、大的销售平台的合作,把农业产业做出特色,做优品质,真正实现提质增效的目的。

(三)坚持绿色生态,推进绿色发展。坚持绿色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生态是实现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四)坚持开放共享,促进融合发展。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注重高水平引进来,积极主动承接粤港澳大湾区、海西经济区、长三角城市群等沿海区域溢出式转移,提升开放合作水平,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和动能转换,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五)坚持科技兴农,注重质量效益。积极改变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广应用农业先进技术,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发展提质提效。

三、目标定位

1.总体目标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项目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特色产业发展、深化农村改革为重点,实现农产品质量、农业效益、生产效率、农民素质、市场竞争力、农民收入等方面显著提高,实现会昌在全省乡村振兴中作示范、勇争先

以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建设为抓手,加大优质稻(米粉专用稻)、脐橙、桔柚、蔬菜、油茶、茶叶、笋竹、生猪等产业发展力度,提升农副产品加工能力,加强“会昌绿色农业”品牌建设,提升绿色、有机、安全农产品生产供应实力,将会昌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扎实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高效种养业发展、绿色食品思转型升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农业产业强镇、数字农业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新型经营主体提升、农业科技支撑等十大行动,力争到2025年进入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第一方阵。

2、具体指标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扶优扶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合理有效地配置农业生产要素,加大对农业主导产业的引导和扶持力度,形成一批在市内外乃至省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竞争力和特色鲜明的农业主导优势产业和市场相对稳定、规模较大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以高效、绿色、生态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十四五”期间,粮食播面稳定在45万亩以上,产量达18.5亿斤以上;脐橙(桔柚)种植面积稳定在20万亩以上;烟叶种植面积稳定在2万亩,收购烟叶4.8万担以上;新增大棚设施1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其中贝贝小南瓜达到2万亩;生猪出栏总量控制在100万头左右;肉牛出栏总量控制在5.5万头左右;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3.75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1.8万吨。

——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加快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培育职业农民、发展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使产业联结机制更加紧密,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高。到2025年,全县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35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0,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000家,益农社达到150家,家庭农场达到750家。

——农产品加工水平显著提高。积极培育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科技先导和示范带动作用,引进推广一批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和先进的农产品加工装备,重点在稻米、果蔬、茶叶、畜禽肉类等产业取得突破,成为农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农产品质量水平有较大提升。以发展绿色、有机、富硒食品为理念,建立高效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着力推进集约化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全面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整合打造农产品品牌,使安全农产品生产得到更快发展,农产品质量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到2025年全县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100%,安全农产品认证数量有较大提高。

——农产品流通更加高效便捷。积极构建农产品现代营销体系,以县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园为平台,推进乡、村冷链仓储物流设施建设,构建县、乡、村三级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体系,多渠道、多形式搞活农产品流通。到2025年,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和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都建有自主农产品直销店或专卖店。

——农业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围绕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及农机服务体系、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全县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到2025年,乡镇全部建立农技推广、动植物防疫、农产品安全监管“三位一体”服务机构,新品种应用率达到90%以上,新技术推广率达到80%以上,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农机总动力100万千瓦,农业信息化程度达到85%。

——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努力改善农产品的生产条件。科学、合理、有序地开发农业自然资源,加强湿地资源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到2025年绿色、有机、富硒农产品基地面积达到18万亩。

四、重点任务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加强耕地保护,严守耕地红线。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保护,防止基本农田非农化。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继续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改善粮食生产基础条件“十四五”期间建成高标准农田13.13万亩。全面推广良种良法,提高粮食产量加强土壤改良与连作障碍治理,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肥力。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高农业保险覆盖率“十四五”期间,实现我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提升。

(二)构建绿色产业发展体系,提升农产品供能力。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壮大农业主导产业,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有序推进蔬菜大棚建设,建设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保障蔬菜篮子供应。加快畜牧业发展,实施生猪复产增养,引进温氏集团、正邦集团、品润集团发展生猪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提高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水平,成为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加强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及综合利用,实施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升级改造,建设洗消中心,环境和水体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推进标准化果园创建,实施老果园升级改造,提升脐橙种植水平。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农业产业新的增长点。重点发展以小龙虾、澳洲龙虾为主的特色水产品,实施澳洲龙虾养殖项目,养殖规模达到2500亩。

(三)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建设生态宜居乡村。继续抓好小密乡村振兴试验区建设,实施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项目。大力推进整洁美丽,和谐宜”新农村建设,对乡村交通廊道、生态廊道沿线及村庄公共空间进行高品质生态绿化和功能活化,营建富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风貌。按照彰显红色底蕴、传承客家特色,注重与发展乡村旅游、壮大村集体经济相结合的理念,建设一批可持续发展的美丽宜居、乡村试点乡镇、试点村庄。加大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力度。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完成25个行政村综合公共服务中心改(扩)建。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新建标准化农村公厕20座,改造农村户厕1000户,粪污收集管道10千米粪污处理设施50座

(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坚持贯彻“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的总要求,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来抓。以创建省级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县为抓手,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实行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有效衔接,实现食用农产品百分之百带证上市,并建立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信用等级制度,维护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加快推进农产品检测实验室通过“双论证”(机构考核和资质认定),为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提供技术支撑和有效手段,将会昌县打造成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

(五)加快数字农业建设,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大力发展数字农业,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推动农产品市场化改变传统农业“点对点、面对面”的销售模式,建立以消费为导向的现代化农业生产销售体系,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有效解决信息传播受限、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实现精准无缝对接的农业生产销售。通过数字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系统化管理,从生产到销售全部建立完善的网络化系统,推动农业生产的实时记录及追踪推动农业生产标准化。同时,充分利用发展农业电子商务的契机,积极推进建立农业与电子商务的对接,建立农业生产安全标准及技术应用标准,提高农业生产的标准化。促进农业生产精细化,充分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优势,实现运用电子设备对农作物的种植、生产等过程实施全方位实时监控,第一时间了解农业全生产链的相关情况,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精细化,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降低人员成本。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可以根据当今时代的发展优势及关注热点,积极发展与时代需求相适应的共享农业经济,开发共享农场、共享农庄,自助采摘等新型农业模式,开辟一条适合当地农业特色的规模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之路。在数字化的大背景下,针对农业领域的具体实际,要构建农业与大数据、“云”计算、新兴技术等新型结合模式,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农业生产发展的新突破。

(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释放农村发展活力。继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改革,逐步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让农村集体经济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量化集体资产,建立健全利益分配机制、集体资产运行监管机制,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更多权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防止集体资产流失,防止少数人侵犯多数人利益,保护农民和集体的合法权益。明确各类资产产权归属,有效盘活“沉睡”资产,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提升乡村服务能力,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畅通城乡要素交换通道,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内生动力。推进农业农村“三改合一”,探索农房抵押贷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信贷通贷款,解决农业农村融资难题。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稳定农村土地承包政策,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认定机制,缩小土地征收范围。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加大乡村治理探索创新力度。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落实选举、协商、决策、管理、监督“五个民主”。依法选优配强村民委员会、村民理事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搭建村民参与村级公共事务平台。完善村级议事协商制度,规范议事规程,创新协商议事形式和活动载体,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理事会等,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提升服务能力。积极推动集中审批服务,全面落实“三集中、三到位”要求,审批服务事项集中进驻乡镇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做到“一站式服务”。加快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推进基层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加强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和队伍建设。着力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完善残疾人福利制度。扎实推进“1+1+N”三级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因地制宜推广“党建+养老”等养老服务模式。实施乡村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推行乡村医生“乡聘村用”,落实相关待遇,稳定乡村医生队伍。

(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动力。坚持科学人才观,全面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引进计划,分批次引进高素质人才。加强人才培养,有计划组织开展基层农技人员定向培养。实施基层农技人员综合能力素质提升行动,组织基层农技人员岗位轮训及脱岗集中培训,加快农技人员知识结构更新,更好地适应现代农技推广工作。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培养一批懂经营、会管理、有知识的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

)健全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提高动植疫病防控能力。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加强基层动物检疫站建设,满足基层官方兽医力量配置。完善检疫设施设备,提高检疫站综合功能,实现动物检疫全覆盖。加强动物产地检疫,从源头上切断疫病传播。加快推进畜禽屠宰标准化范创建,提高动物疫病风险防控能力。加强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建立植物病虫害预警机制,严防外来物种入境入侵。实施植保能力提升工程,完善县级病虫监测点,新建乡镇病虫监测点,大力扶持病虫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组织,防控好红火蚁、柑橘黄龙病等重大植物疫病,农作物病虫综合经济损失控制在5%以内。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要把“十”农业发展规划列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议事日程,建立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各尽其责的工作机制,明确目标、明确责任、明确措施,并把规划的完成情况作为目标责任制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确保建设任务和目标的全面完成。要充分利用广播、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宣传教育,大力宣传“十”农业发展规划的内容、政策、措施等,形成建设现代农业的强大声势,使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对实施“十”农业发展规划达成共识,提高全社会开展现代农业建设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参与程度,营造良好的实施规划的社会环境。

(二)争取政策支持。一是积极争取省和国家政策大力支持。重点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污染防治、冷链仓储、数字农业、技术推广、乡村振兴等方面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二是扎实做好政策和项目申报准备。准确把握国家、省政策支持的重点领域,把握时间截点,做好上级申报部门的对接,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三是对纳入国家、省级、市级层面的重大工程项目,要加强跟踪对接,尽早谋划组织实施,确保项目建设成效。

(三)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建立财政对农业投资的长效机制,明确财政支农资金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每年农业投入增加幅度应高于同期县财政收入增长的幅度,政府新增财力要向重点项目倾斜;要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促进农民增收为重点,继续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培训、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建设。同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进一步建立规范的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制度,合理调整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向,并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财政的支持;要加大财政支农资金协调整合力度,提高各项资金安排使用的集中度,发挥政策性资金的聚集效应,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绩效。要充分发挥各级财政投入的主导作用和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引导信贷资金、工商企业、民间资本和外资资本投向现代农业建设,建立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拓宽农业投入来源渠道。进一步完善创业投资环境,健全创业投资体系,动员全社会力量,多方筹集现代农业发展资金,尤其要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农业,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民营资本以独资、合资、承包、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参与各类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产业化、休闲观光农业建设,使民营资本成为农业产业化开发的投资主体,形成吸引投资农业的动力源,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四)强化成效评估。一是建立“十四五”规划实施监督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群众社团的桥梁和监督作用。加强对项目规划实施情况的动态跟踪分析,及时发现项目规划实施存在问题。依法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评估报告提请局党组会进行审议。二是相关部门对重点领域的突出问题适时开展专题评估。引入社会机构参与评估,创新评估方式,增强规划评估的准确性和广泛性。将“十四五”规划任务逐项进行分解,并纳入各部门工作考核,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规划推进机制,提高规划实施的约束性和实效性。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