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乡镇信息公开 > 麻州镇 > 发展规划 > 发展规划

2023年发展规划

访问量:

(一)坚持巩固提升,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坚决落实脱贫攻坚5年过渡期和“四个不摘”要求,接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工作力量、组织保障、规划实施、项目建设、要素保障等有效衔接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守住返贫致贫底线抓好扶贫资产管理,明确产权归属,落实后续管护,切实提高扶贫资产效益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加强梦想家园社区治理,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用好乡村振兴衔接资金,提高资金使用绩效。二是做强做大镇村经济。持续实施镇域经济三年行动,抓招商兴工业,做大镇域经济蛋糕,全力培育镇“规上企业”及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激活发展要素全面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探索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力争2023全镇16个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均实现50万元以上,3-5个重点村稳定在100万元以上。三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发展。狠抓乡村产业振兴,在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振兴中找准突破口,构建“村户成景、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的建设格局,走出一条富有麻州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子,打造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地麻州样板。

(二)坚持转型升级,推进产业融合新发展

聚焦打造产城融合示范镇始终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主攻方向,践行以工促农、工农结合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新理念一是搭平台强工业。深入实施工业倍增升级行动,加快推进园区产城融合发展,积极支持在九州工业园建设商住综合体及含商业医疗娱乐设施的职工小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麻州服装加工城,培育发展服装加工要素围绕九州工业园,紧盯粤港澳大湾区海西经济区长三角等发达地区,结合麻州实际,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市场前景好关联度强、含税高的产业项目,发展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二是创品牌兴农业。牢牢严守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打造八大基地:增丰农业产业基地、齐心稻米养殖基地、前丰花卉基地、下堡烟叶蔬菜基地、麻州村制衣电子加工基地、湘江村果蔬文旅基地、坳背橙柚果业基地、桃丰村油茶基地强化农业品牌创建,提升农特产品附加值,把麻州建成县城的“米袋子”“菜篮子”和“果园子”,打造湾区海西优质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三是抓特色旺旅游。整合要素资源,积极探索以“绿水青山为形、农耕文化为魂、美丽田园为韵、生态农业为基”的产村融合、农旅融合、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坚持点线面结合,建设“大美麻州、美在乡间,花开四季、香飘八方”的知名乡村游,打造亮丽文旅名片。四是重培育优服务业。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三农”能力,加快发展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等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会计审计、咨询评估、信用中介等服务,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积极发展以脐橙、桔柚、米粉等农特产品为主的电商,构建城乡互通、乡村互联、畅通高效的物流网络体系。

(三)坚持生态优先,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一是筑牢生态底线。坚决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强化生态空间管控,划定并严守“三区三线”,实行最严格生态保护制度;加快推进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抓好圩镇污水管网建设和日常运营,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严格落实“林长制”,加强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低质低效林改造;全面落实“河长制”“库长制”,实施湘江流域麻州段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示范工程,构建水生态绿色长廊。二是建设“五美”乡村。突出规划引领,用好(麻州村、齐心村、前丰村)“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加强赣南乡村建筑风貌管控,加大“两违”管控力度,整治农村超高超大建房行为;加大整治力度,以“七整一管护”为重点内容,常态化推进村庄清洁行动,积极改善农村庭院环境,探索“美丽宜居+活力乡村”新模式;补齐设施短板,持续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实现户用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合理规划建设农村公用厕所,因地制宜推行低成本、低能耗、易维护、高效率的农村污水治理模式。三是建设靓丽圩镇。全力推进美丽乡镇建设五年行动,按照“打造两端、建靓两区、建美两岸”的新型城镇化构架,将麻州圩镇建设成全市的示范镇。四是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认真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部署,发展低碳绿色循环经济。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绿色化改造,推进清洁生产与节能降耗,发展环保产业;狠抓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努力提高重点耗能领域的能源利用效率;稳步推进公共机构节能,开展绿色机关、绿色村(居)创建活动

(四)坚持以人为本,实现民生福祉新进步

坚持把社会事业进步和民生改善摆在突出位置。一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落实稳就业各项政策,加大群众就业创业服务,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加大社保基金征缴力度加快农村养老设施建设,保障麻州敬老院和麻州护理院“公建民营”平稳运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农村社会事业,开发农村康养产业项目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关爱服务深入推广“尊崇工作法”,为退役军人提供立体服务保障。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圩镇污水厂网一体化PPP项目完工运行,提升圩镇污水处理能力全力以赴支持好瑞梅铁路麻州段建设实施麻州至右水县道三级公路改造,实现干线路网内畅外联巩固提升“四好公路”建设成果实施背街小巷改造工程完成坳背、凤形窝、下堡、大坪脑等村危桥改造工程支持加快农村5G基站建设,力争扩大5G网络覆盖面。三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进麻州中学整体搬迁,同步实施麻州中心小学提升改造,深入推进“双减”工作,充分发挥镇教育发展基金会效应作用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动机制,在全镇上下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实施健康工程,加快推进卫生院整体搬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完成滨江新区市民广场和全民健身运动场建设,推进“踩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四是强化社会治理能力。常态化抓牢疫情防控,坚持人物同防,强化应急救治和应急物资保障供应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突出抓好重点行业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切实加强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力度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完善“三调联动”工作体系,及时回应群众合理诉求,依法规范信访行为强化社会治安多维管控,深入推进常态化扫黑除恶,加强反电信网络诈骗、禁毒、禁赌宣传力度,持续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广泛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

(五)坚持五治融合,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

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化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打造治理有效、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善治乡村“麻州样板”“政治”领路,加快构建乡村治理格局。深入实施党建质量过硬行动和三化建设提质增效,以“一个传承守正引领、“三个积分”创新管理“五个工程”强基赋能为抓手,推动全镇党建工作“脱虚向实”,持续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着力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实现村党组织对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全面领导。“自治”主导,持续激发乡村治理动力。建立健全“一约四会”,围绕“环境卫生、邻里关系、移风易俗”等内容制定村规民约建立健全村级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形成“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评、事事有人管”的治理格局。“法治”护航,扎实筑牢乡村治理基石。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突出以德释法、以法明德、深入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推进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农民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加大“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力度,推进农村基层组织依法治理加快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培养一批以村干部、人民调解员为重点的“法治带头人”健全完善“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机制。“德治”教化,大力汇聚乡村治理能量。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积极开展感恩教育,以德育人、以礼化人促进良好家风家训的形成,以“小家带大家”,以家庭美德带动社会公德,推动乡风文明。“智治”支撑,不断强化乡村治理引擎。推进农村“最多跑一次”改革,完善基层便民服务体系,各村建立网上服务站点,实现网上办、马上办、全程帮办、少跑快办开展“雪亮工程”“智慧乡村”“智慧圩镇”建设,全方位布控“电子警察”,逐步提升基层治理智慧化水平。

(六)坚持勤政为民,彰显“五型”政府新形象

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打造“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的模范机关打造忠诚政府。顺应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不断加强政治建设,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紧扣委、政府和镇党委的决策部署,紧抓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短板,狠抓工作落实,务求工作实效。打造法治政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破解难题,严格执行政府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强化规范性文件、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查。全面深化政务公开,主动接受人大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推动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推进行政执法“三项制度”,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打造高效政府。坚持改作风、提效率,干字当头、敢干善干,快字当先、加快节奏,实字为本、务求实效,去虚就实、去繁从简。创新管理方式,削减事项,压缩时限,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优化办事环境。深入推进干部绩效考核,营造干事创业良好氛围。打造廉洁政府。坚决扛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深入政府机关党风廉政建设。树牢过“紧日子”思想,把钱用在促发展、惠民生的“刀刃”上。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时刻防范四风”反弹、回潮,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树立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