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部门信息公开 > 县农业农村局 > 发展规划 > 发展规划

关于“十四五”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访问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顺应“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的转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我县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加快实现打造“三地一城”,建设“独好会昌”目标,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如下指导意见。

一、把握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实施乡村全面振兴行动,全面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产业振兴为核心,以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基础,以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为依托,进一步激发乡村活力,打造彰显产业兴旺之美、自然生态之美、文明淳朴之美、共建共享之美、和谐有序之美的新时代“五美”乡村,争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排头兵,奋力打造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地。

到2025年,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全县脱贫人口“两不愁三保障”持续稳定实现,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长效机制比较完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现代农业强县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乡村建设行动取得明显成效,乡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农村生活设施便利化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广大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乡风文明基本形成,乡村治理走向规范化、法治化轨道,乡村发展活力充分激发,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高。

二、坚持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管农村、协调各方。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健全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把促进乡村振兴作为各级各部门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在干部配备、要素配置、资金投入、公共服务上落实优先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二)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根据不同条件、不同类型的乡村,建立适宜的标准和路径,不搞统一模式,不搞“一刀切”,打造各具特色、不同风格的美丽乡村。坚持微改造、小提升原则,不人为造景,不大拆大建,不过度举债,量力而行,杜绝“形象工程”。

(三)坚持规划先行、分类指导。把握乡村地域特色、民俗风情、文化传承和历史脉络,科学编制“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保护乡村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按照集聚提升、融入城镇、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的思路,分类施策、有序推进,形成以厦蓉线及贡江、湘江河谷为主轴的“7”字型乡村振兴示范带,积极探索“景区带动型、城郊型、产业带动型、山区生态型”和其他类型等示范类型,因地制宜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点,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四)坚持农民主体、激发动力。顺应农民期盼,尊重村情民意,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全面参与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坚持设施与服务并重,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着力从群众最需要、最欢迎、最迫切的急事,难事,揪心事入手,解决了一批群众身边的实事、好事,提高群众认同感和获得感。

(五)坚持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坚持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推进,实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在接续统筹推进中,每年遴选一批行政村压茬推进,实现村庄产业基础、生态环境、设施条件、公共服务、乡村治理整体提升,先行建成洞头畲族风情小镇、和君+梓坑、小密硒谷、富城喆酒集团等一批有特色、有业态、有底蕴的乡村振兴示范村(点)。

三、明确重点任务

围绕“1+1+5”工作任务,即“守住一条底线、补齐一个短板、推进五个振兴”,持续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在此基础上,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每个乡(镇)分年度重点推进一批行政村全面振兴,实现“十四五”全县所有行政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扫一遍”。全县每年重点推进行政村全面振兴计划,以及实现目标、任务清单详见附件1、2。

(一)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1.坚决落实衔接过渡期政策。严格落实5年过渡期和“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确保享受对象在落实上级政策时不走样,狠抓落实兑现,实现应享尽享。强化资金项目常态化监管,切实提高资金绩效。加强村级光伏扶贫电站等扶贫项目资产运维监管,持续发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效益。统筹整合帮扶资源和帮扶力量,加强定点帮扶和驻村帮扶工作管理。〔责任单位:县乡村振兴局、县教科体局、市医疗保障局会昌分局、县卫健委、县住建局、县水利局、县民政局、县委组织部,乡(镇)乡村全面振兴行动领导小组(以下任务均为责任单位,不再重复列出)〕

2.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聚焦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等“三类人员”,建立农户书面或手机申请、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定期排查、乡镇审核上报、行业部门数据预警、县级及时比对认定的快速响应机制,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监测对象,确保“应纳尽纳”。根据监测对象主要风险原因因户施策,制定针对性帮扶措施,切实做到“应帮尽帮”。探索建立防返贫保险机制。〔责任单位:县乡村振兴局〕

3.加大产业就业帮扶力度。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重点用于产业帮扶,投入比例不低于50%。完善产业利益联结机制,合理分配收益,促进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对脱贫劳动力就业务工情况定期回访,强化就业务工跟踪服务,让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的都可以申请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符合条件的按规定享受就业政策。〔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人社局(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县乡村振兴局、县财政局〕

4.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优化调整农村低收入人口医疗救助资助参保政策,提升大病保险保障能力,夯实医疗救助托底保障。教育资助政策全面落实到位,控辍保学力度不减。从解决住房和饮水安全存量问题,转移到解决动态增量、变量上来,持续抓好农户家庭“五净一规范”,确保农户住房安全、干净、整洁,全面解决安全饮水问题。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帮助搬迁群众融入社区生活。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兜底功能,建立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预警机制,确保符合条件对象“应保尽保”。〔责任单位:县教科体局、市医疗保障局会昌分局、县卫健委、县财政局、县税务局、县住建局、县水利局、县乡村振兴局、县民政局〕

(二)补齐乡村建设短板

5.全域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全面加强农村建房管理,开展农村房屋乱象整治。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由基础整治向品质提升迈进。以“七整一管护”为重点内容加大村庄环境整治力度,到2025年,全县基本完成宜居不迁并村组的整治建设。常态化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健全完善“五定包干”“门前三包”村庄环境长效管护机制。持续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梯次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健全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整体提升村容村貌,实现村庄由“一时美”向“持续美”转变。〔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乡村振兴局、县卫健委、县生态环境局、县城管局〕

6.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提质提标。积极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建立村庄规划动态更新机制。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着力推进往村覆盖、往户延伸,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农村公路、供水、供气、环保、电网、物流、信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后管护力度。〔责任单位:县乡村振兴局、县农业农村局、县自然资源局、县交通运输局、县水利局、县发改委、县住建局、县生态环境局、县供电公司、县商务局、县邮政管理局、县工信局、市广电网络会昌县分公司〕

7.提升乡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强化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县乡村统筹,逐步实现标准统一、制度并轨。持续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全面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责任单位:县教科体局、县卫健委、县民政局、县人社局(社会保险服务中心)〕

8.推动城乡协调融合发展。加快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推动农业农村改革走深走实,探索深化农村“三块地”改革。创新乡镇管理体制,培育发展乡镇经济,打造“1个县城、5个重点镇、13个特色乡镇”,基本形成经济活跃、运转有序、保障有力、人民满意的乡镇政府服务管理体制机制,把乡镇打造成为乡村治理中心、服务农民区域中心、乡村经济中心。〔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农业农村局、县自然资源局、县住建局、县财政局〕

(三)统筹推进“五个振兴”

9.全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在毫不放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聚焦打造湾区海西优质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目标,坚定不移做大做强富硒大米、蔬菜、脐橙(桔柚)、肉牛,贝贝小南瓜和生猪、油茶、烟叶等主导产业,不断提升脐橙、桔柚品质,提升肉牛产能,实施会昌米粉倍增升级行动,做大做强会昌米粉、鸭制品、酱豆干、红薯干、酸枣糕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唱响“独好会昌”富硒农产品品牌,不断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进九州工业园向食品工业园方向改造提升,实施“筑巢引凤”工程,引进一批食品加工优质企业,大力促进会昌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业发展,加快绿色食品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健全完善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加快推进京东供销(会昌)智慧供应链中心项目建设,盘活农产品交易中心,升级改造为农产品交易电商园,实施好电商兴农工程,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加快农业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地方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选育一批高产、高效、优质的农林牧渔业品种。高质量建设小密硒谷省级现代化产业园区,示范带动北部乡(镇)富硒农业产业带加快建成,为打响“世界生态硒地”赣州品牌,唱响“山水硒地、生态赣州”名片烙上会昌IP。强化农业品牌创建,着力打造以“独好会昌”为统一元素的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提高农特产品附加值,让更多优品卖得好、卖出高附加值。〔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林业局、县教科体局、县市场监管局、县财政局〕

10.大力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将乡村人才振兴纳入党委人才工作总体部署。充分利用国家部委对口支援等优势,探索“人才共享”和柔性引才机制,推动“老区+湾区”乡村人才互联互通。推进乡村人才智力回归,鼓励会昌乡贤、离退休干部、知识分子和工商界人士“告老还乡”、创新创业、回馈桑梓。在乡镇事业编制总量内,每年新增一批乡镇专业农技人员。实施乡村工匠培育工程,加强乡土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建设运行会昌富硒农业与产品开发技术创新中心等科创平台。完善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培养合作交流机制,建立医生、教师、科技人员、文化人员等定期服务乡村机制。定期从县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选派一批优秀干部到乡村一线岗位任职挂职。加大乡村人才投资兴业的各项保障以及基层人员招录、职称评定、职级晋升倾斜力度。坚持把各行业乡村人才纳入“人才新政”政策享受范围。大力选树乡村人才典型,营造尊才重才爱才的浓厚氛围。〔责任单位:县委农办、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工商联、县委编办、县农业农村局、县人社局、县卫健委、县教科体局、县文广新旅局〕

11.着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高质量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挖掘我县丰富的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会昌优秀文化资源,以红歌、山歌、三字歌、采茶戏、洞头摆字龙、高排三角班等通俗易懂的形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乡风文明行动,大力推进文明村镇创评,持续开展道德“红黑榜”评议活动。持续开展婚丧礼俗、乱埋乱葬、不孝行为、农村赌博等专项整治,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各乡镇要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积分制管理体制,乡村两级成立积分超市,形成乡风文明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村规民约监督机制,促进村规民约有效实施,充分发挥农村红白理事会作用。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古祠堂、旧礼堂,建设文化礼堂、乡村戏台,盘活文化活动场所资源。支持有条件的村建设村史馆。加大乡村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力度,推进“书香乡村”建设。〔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文广新旅局、县民政局、县卫健委、县公安局〕

12.聚力推进乡村生态振兴。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深化农业绿色发展,加快盘活生态资源。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流域生态清洁工程和农业节水工程,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措施。持续推进会昌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和湘江湿地公园保护,打造金色会昌生态名片,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完善提升林长制。巩固提升禁捕退捕成果。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农膜污染治理,稳步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利用。深入开展农药化肥减量行动,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和肥料高效施用技术。整县推进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探索乡村“两山”转化路径模式,盘活我县绿色、红色、古色旅游资源和设施,创建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和精品线路。〔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生态环境局、县水利局、县水土保持中心、县自然资源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林业局、县文广新旅局〕

13.强力推进乡村组织振兴。以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为重点,持续深化基层党建质量“三化”建设和质量过硬行动。用好会昌乡村振兴干部培研基地平台,大力实施新时代基层干部“凝心·强基·赋能”主题大培训行动,分层分级开展干部乡村振兴能力培训。持续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把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纳入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乡镇党委和村党组织对农村基层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统一领导,积极推行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委会主任和村级集体(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常态化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大力开展乡村振兴模范党组织创建。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大力培育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发挥党员在乡村振兴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持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确保村村都有稳定的村集体经济收入,新培育一批集体经济强村。着力提升治理效能,全面推进党的基层阵地资源整合,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和村务监督机制,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推动形成防范和整治“村霸”问题长效机制,加大抓党建促宗教治理工作力度。〔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县纪委监委、县委宣传部、县委政法委、县委统战部、县民政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公安局〕

四、强化保障措施

14.加强组织领导。按照“市县抓落实、乡村推进实施”的工作机制,建立党政主导、部门齐抓、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压紧压实乡(镇)党委、政府责任,强化落实行业主管部门工作责任。建强县委“一线指挥部”和乡镇“前沿作战部”,发挥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要求,县委书记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做到亲自谋划、亲自推动,当好乡村振兴的“施工队长”。乡镇党委政府要将工作重心放在乡村振兴上,全力抓好具体任务的落实。〔责任单位:县委农办、县委组织部〕

15.完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每季度向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报告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履职情况。更加有效地发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七个工作专项小组作用,及时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加强县乡两级乡村振兴队伍建设,确保机构、人员、场所和经费保障到位。讲好乡村振兴会昌故事,选树乡村振兴先进典型,营造乡村振兴良好舆论氛围。〔责任单位:县委农办、县乡村振兴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发改委、县财政局〕

16.推进要素集聚。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体现到各个方面。各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强化资源要素支持和制度供给,加强协调配合,汇聚推进乡村振兴强大合力。加快构建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格局,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确保到“十四五”期末,全县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达到50%以上。稳妥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在现行用地政策允许范围内,支持以行政村为单位深度盘活村集体存量建设用地。〔责任单位:县财政局、县自然资源局、县税务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政府金融办〕

17.强化绩效考核。以“五个振兴”为重点,探索建立行政村乡村振兴指标体系,划分乡村振兴实现程度,发挥指标体系的战略性、基础性、引领性作用。鼓励各乡镇积极探索,完善乡村振兴评价指标,建立村级指标统计体系。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强化工作过程和结果管理,做到年初有方案、年中有督查、年末有考核。将各乡(镇)接续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年度重点推进行政村全面振兴情况列为重要考核内容。建立工作调度、调查复核、情况通报等制度,强化问题整改和跟踪问效,狠抓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确保各项任务举措落到实处。〔责任单位:县乡村全面振兴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县委农办、县农业农村局、县乡村振兴局、县统计局、县人社局〕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