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部门信息公开 > 县农业农村局 > 发展规划 > 工作计划

2022年全县农业农村工作要点

访问量:

2022年全县农业农村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省、市关于“三农”工作决策部署,全面把握“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要求,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乡村全面振兴行动,以新时代“第一等”工作全方位推动我县农业农村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奋力打造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力争全县农业总产值、增加值、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3%、3%、10%,粮食总产稳定在260万吨以上,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和区域性重大动植物疫情。

一、全力保障粮油安全

1.毫不动摇稳定粮食生产。坚决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推动党政同责真正见效。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推广一批水稻新品种,引导建设一批优质大米、富硒功能大米、有机大米生产基地。集成推广绿色防控、减肥减药、农机化、防灾减灾等绿色高质高效技术,主攻单产品质。持续创新种粮形式,推广代耕代种、集中育秧和社会化服务。加快土地流转,全力培育合作社、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稻谷补贴等政策,调动农民积极性,引导应种尽种,确保粮食面积稳定在754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260万吨以上。发展花生种植60万亩、冬播油菜30万亩,建立油料百亩示范基地1000个以上。

2.科学做好农业防灾减灾。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理念,强化与气象、水利、应急等部门沟通联系,密切分析研判,提前谋划布置。加强自然灾害和稻瘟病、草地贪夜蛾等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强化抗灾救灾技术指导。制定发布农作物防灾减灾技术要点,派出业务骨干和技术人员深入种养基地,宣讲农业防灾减灾知识和技术措施,指导农民主动避灾、积极减灾。做好农业灾情收集、核实、汇总、上报等工作,推动灾情得到及时有效处理。

3.着力加强粮食流通管理。引导多元主体入县,统筹开展政策性收购和市场化收购。全面落实县储备和主城区成品粮储备规模库存,健全完善储备管理制度,推动地方储备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完善应急供应保障体系,加强粮食产销合作,持续加强市场预警监测,增强粮食应急保障能力。贯彻落实“一规定两守则”,确保不发生储粮安全责任事故和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加快推进赣粮集团军民融合军粮供应配送中心、“退城进郊”和全南、大余、崇义、南康等县(区)粮食储备库和宁都县黄陂库“四化粮库”等项目建设。强化军粮供应管理,提升军粮保障服务水平。抓好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规范开展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及粮食收购、库存专项检查。加强全县粮食收购资格核查,加大粮食出入库监管力度。

4.深入推进粮食购销领域专项整治。对照巡视巡察反馈问题,实行台账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到岗,强化跟踪督办,逐项整改销号。深刻剖析专项整治发现的身边粮食购销领域腐败案件,举一反三,以案促改,防微杜渐。坚持问题导向,找准工作短板,认真剖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深化粮食购销领域监管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确保各类问题改彻底、不反弹。

二、着力推动产业兴旺

5.加快发展蔬菜产业。坚定不移把蔬菜当作富民产业来抓,坚持扩面、提质、补链并举,新建大棚设施蔬菜基地5万亩、露地设施蔬菜基地2万亩。提升巩固现有基地,推进存量大棚设施基地标准化改造,完善排灌设施和道路沟渠等基础设施。实施大棚更新行动,全面清理修复老旧破损大棚,推动三年以上老旧基地棚膜更新换代。大力培育职业菜农,完善技术服务体系,构建老带新、熟带生的传帮带机制,让农民成为蔬菜产业的中坚力量。坚持品牌兴菜、品质取胜,引导基地开展绿色、有机、富硒认证,布局建设一批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南菜北运的绿色有机富硒蔬菜基地,努力把会昌建设成为全国设施蔬菜优势主产区。

6.高质量发展脐橙产业。规范柑橘苗木管理,清理不健康种苗,开展优新特品种选育和观察。加强病虫疫情监测,抓实柑橘黄龙病防控,全县黄龙病病株率控制在3%以内。实施“好土种好树、好树成好园、好园出好果”工作路径,全力推进果品品质提升,建设200个标准化示范果园,认定标准果园12万亩,完成新开发脐橙基地6万亩以上。开展《赣南脐橙保护条例》立法调研,加强赣南脐橙品牌保护。举办2022赣南脐橙博览会,持续扩大“赣南脐橙”品牌在北京等一线城市及欧盟的影响力。争取将赣南脐橙纳入全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

7.转型发展生猪产业。持续抓好生猪生产,全面落实生猪生产稳产保供各项任务,推动各项扶持政策落实落细。加强动物防疫队伍建设,提升动物防疫监管服务能力,持续强化消毒灭源、疫病监测、调运监管等常态化防控措施,毫不放松抓好非洲猪瘟防控。巩固生猪产能恢复成果,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力争全年生猪出栏660万头,能繁母猪存栏33.6万头,规模猪场保有量1950家。

8.创新发展特色产业。建立健全特色产业发展机制,指导每个县(市、区)立足资源禀赋和市场优势因地制宜选准、重点培育2-3个特色产业,推动茶叶、白莲、中药材、特色水果、特色水产等特色产业提质扩面增效。加快产业融合发展,力争全年每个县(市、区)每个特色产业新培育省级或市级龙头企业1家以上、规模龙头企业2家以上,产业规模增长10%以上。

三、聚力打造全产业链

9.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对龙头企业实行动态管理,开展农业产业化省、市龙头企业监测认定,力争新增省级龙头企业10家以上、市级龙头企业25家以上。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新培育年营收超亿元农业企业10家以上。鼓励龙头企业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小农户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稳步提升龙头企业质量效益和联农带农能力。

10.建设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体系。发挥省、市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推动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新建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推动每个县(市、区)引进1个以上投资超5000万元的农产品加工项目,力争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突破66%。争取国家部委支持在赣州建设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继续推动畜禽屠宰加工升级,每个县(市、区)建成1家年屠宰能力15万头以上的生猪屠宰企业,推进肉品冷链配送试点。建设一批蔬菜田头冷库、畜禽屠宰冷链加工等农产品冷链仓储项目,补齐农产品冷链物流短板。

11.打响富硒农产品品牌。立足天然富硒资源优势,坚持“硒+X”和全产业链战略,聚焦富硒脐橙、蔬菜、水稻、高山茶、禽蛋等五大产业和县域特色产业,围绕富硒全产业链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富硒功能农业、富硒现代食品工业、富硒特色现代服务业等现代生产要素聚集的富硒产业集群,打造富硒产业“创新链+服务链”。新建高标准示范基地50个、培育示范企业20家、新认证富硒农产品50个以上,力争富硒产业总产值突破300亿元,推动富硒农业成为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唱响“世界生态硒地”品牌。

12.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争取农业农村部推介一批具有赣南特色的乡村特色产品和乡村工匠。指导建设省级田园综合体1个以上,推荐申报国家级美丽休闲乡村1个以上、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星级精品企业(农庄)2个以上。力争新发展各类休闲农业主体200家。

13.深化农业对外合作。引进大湾区农业企业建立直供基地、发展订单农业,新认定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20家以上。发挥大湾区“菜篮子”产品赣州配送分中心平台作用,引导绿色、有机和富硒农产品进入大湾区,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和影响力。开展“农业项目大会战”行动,力争全年引进重点农业项目75个,实际进资60亿元以上。组织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江西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展销会等各类农产品展销活动。加强湘赣边区农业合作,打造“湘赣红”区域公用品牌。

14.强化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争取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组织开展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申报工作,加快园区建设提档升级。加强园区运行监测评价,争取省级产业园建设奖补资金,着力补短板、强弱项,促进园区联农带农增收、提升产业服务能力、延长产业链,推动主导产业升级。

四、加力夯实农业基础

15.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2021年度62.8万亩项目建设,确保3月底前基本完成田间主体工程,不影响春季农业生产。启动2022年度55.2万亩项目建设,抓紧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力争晚稻收割后及时开工。组织编制市、县两级2021-203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加强项目建后管护,推进“田管家”智慧高标准农田监管平台试点。

16.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实施农机购置和农机报废补贴政策,推广丘陵山区适用农业机械装备和先进农业机械化技术,推进水稻、果业、蔬菜、生猪等特色产业机械化生产,扶持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建设,推进规模化水稻育秧中心项目建设,支持主导产业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加强高标准农田宜机化改造,支持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力争全县农机总动力增长3.6%、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和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升0.5个百分点。继续加强农机手培训,建设一批优秀农机维修网点,力争全市变拖销零,确保全市农机安全生产形势稳定,不发生重特大农机生产事故。

17.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制定《赣州市现代种业发展规划(2022-2030)》,出台《赣州市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部署实施种业振兴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创新攻关、企业扶优、基地提升、市场净化五大行动。持续开展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和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培优种业 企业,力争扶优3家以上市场竞争能力强的种业企业;支持有市场竞争力的新品种(品系)研发试验示范和推广,加强兴国灰鹅、兴国红鲤、宁都黄鸡、大余麻鸭等地方特色种质资源保种提纯复壮。

18.强化农业科技服务。落实基层农技人员定向培养计划,加快农技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基层人才用人机制,大力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建立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技术服务体系。实施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计划,推进百万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提升农民就业创业本领。开展农业大讲堂活动,组织专家送技下乡。

19.加快发展智慧农业。推进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普及推广,加快建设一批智慧农业应用示范基地。深入推进信丰县国家“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引导农产品运营中心、益农信息社参加农产品展销推介活动,强化益农信息社服务功能,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可持续运营能力。

五、强力推进绿色发展

20.加快推进全域示范创建。以全域创建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先行先试为契机,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大数据智慧监管平台,实施网格化监管制度,落实“三上墙、三到户”以及区块链溯源+承诺达标合格证等制度。加快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创建一批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国有机农产品基地、省级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基地和市级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

21.推进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打好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健全污染防控监督管理长效机制。完善养殖场粪污治理设施建设,积极推广畜禽粪污第三方处理模式,保持全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86%以上。深入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做到科学精准施肥用药。全面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及严格管控试点示范,开展安全利用试点示范,安全利用率稳定在93%以上。落实秸秆“五化”利用,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效益。

22.巩固退捕禁捕成果。开展“四清四无”行动,对禁捕水域加强日常巡逻,开展联合执法,严厉打击电毒炸等非法捕捞行为。加强禁捕水域渔政执法队伍、装备建设,统筹购置一批渔政执法船艇、无人机和雷达光电视频监控等装备设施,将渔政执法权赋予乡镇(街道)认领实施。了解掌握退捕渔民思想动态,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维护渔区和谐稳定。强化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继续开展增殖放流,加强保护区内涉水涉渔工程监管,建立健全水生生物生态补偿机制。

23.强化红火蚁疫情防控。持续压实属地管理责任,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红火蚁防控工作机制,形成防控工作合力。加大红火蚁疫情防控工作经费投入,稳定和强化植保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红火蚁疫情监测普查,全面摸清底数,建立工作台账,按图索骥抓落实。抓好红火蚁防控工作考核,适时开展工作督查,督促红火蚁防控工作落实,有效阻截红火蚁疫情扩散。

六、奋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24.全域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品质。启动村庄环境整治提升“扫一遍”行动,按照一类村(特色样板村)“十无十有四好”标准,全面完成高铁、高速和国省道沿线村庄整治9000个,以乡镇为单位逐村逐组验收。按照国家最新标准,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新建农村户厕1.2万户,完成整改3.2万户,基本实现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常态化全域推进村庄清洁行动,指导所有涉农乡(镇)建成“万村码上通”5G+长效管护平台,不断完善村庄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协调相关部门全面推广城乡环卫“全域一体化”第三方治理,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深入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和黑臭水体整治。

25.完善提升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整治建设省级村点1292个和县级自建村点1338个,重点做好村庄“七整一管护”。实施农村亮化工程,安装农村路灯5万盏。全面落实“四精”理念,持续创建一批美丽宜居示范县(带),打造全域美丽乡镇33个、美丽村庄338个和美丽庭院56131个,推动形成县域“点上精美、线上出彩、面上宜居”的新发展格局。深入推进“美丽活力乡村+民宿”联动建设,力争新发展休闲乡村民宿150家,创建星级休闲乡村民宿10家以上,联动建设一批既有颜值又有产值的美丽活力村庄。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农村交通、供水、村级综合服务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26.开展农村房屋乱象整治。以农村房屋乱象整治推进环境大治理、用地大集约、面貌大改善,完成705个重点村庄“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空心房”实现应拆尽拆。基本完成高铁、高速和国省道沿线可视范围内非在建“赤膊房”整治,有效治理杂乱和超高超大建房,严控新建违法违规建房。配合市人大制定《赣州市农村住房建设管理条例》,推动各县(市、区)出台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推动源头治理,严格落实村民建房审批制度,畅通农民建房审批渠道,构建简约高效的农村建房管理体制机制。

27.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加强协调对接,加快推动建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持续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市级试点示范工作,围绕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体制等8个方面,进一步加大探索力度,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继续打造大余县试点示范工作,开展好试点评估总结,顺利完成大余、上犹、安远国家级和省级试点工作任务,推动形成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提升治理效能。

七、合力推进三农改革

28.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启动并实施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和规范化管理三年行动,打造大余县宅改国家试点示范,同步推进“示范先行”县和一般县改革。积极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切实保障农村居民居住权,引导农户集中建房,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建立一个窗口对外、多部门内部联动运行的“一门式”办理宅基地审批机制,推动乡镇人民政府设立农村建房联审联办窗口,及时高效办理审批事项。加强宅基地申请、审批、使用的全程监管,严格落实“三到场一公示”,加强建房安全监管和风貌管控,严控超高超大。

29.深化农业农村“三改合一”改革。每个县(市、区)抓好1个乡镇“三改合一”改革试点、若干个村级试点。打造农村产权制度、土地制度、经营制度三项改革综合实施平台,探索集成性改革。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有序推进土地“三权分置”,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做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半篇文章”,完善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机制、集体收益分配机制,建立健全农村集体产权流转交易体系,盘活低质低效资产。

30.大力发展乡镇经济。制定出台《关于创新管理体制加快推进乡镇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开展“一级财政”试点,搭建适应乡镇发展的财政管理模式,基本形成乡镇事权和财权相匹配的体制机制。每个县(市、区)安排1个以上乡镇开展“一级财政”试点,推动乡镇经济高质量发展。鼓励地方探索,激活乡镇发展经济的活力,每个乡镇抓好一个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力争新增1-2个“四上”企业、1个以上市级及以上示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植一批乡村旅游景区景点。

31.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施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力争年内80%的村经营性收入过20万元。引导乡村因地制宜拓宽发展路径,用好用活脱贫攻坚财政投资建设的经营性资产,推进“1+N+1”强村带弱村模式。推行在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下的资金合作、民宿开发、资产入股、景区运营、电子商务等多途径利益获得方式,厚植富有强劲动力的经济增长点。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村级财务核算,提升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平台监管实效,提高村财管理人员电算核账水平。

32.提高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水平。积极搭建和完善金融服务“三农”桥梁和平台,持续推进“农业产业振兴信贷通”“财政惠农信贷通”政策的落实落地,有序开展“地押云贷”工作。广泛宣传各类支农惠农金融产品,定期收集涉农主体融资需求推送至市金融部门。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持续开展小农户发展特色农业价格(收入)保险试点,争取省级农业巨灾保险试点,提高蔬菜等特色农产品保险试点的覆盖面。

33.深入推进农垦改革。持续推动深化农垦改革发展,继续理顺县级农垦管理运行机制,因地推进垦区现代农林产业发展,协调抓好欠发达国有农场巩固提升项目建设,督促完成全县国有垦区危旧房改造任务405户。

34.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实“大湾区能做到的,我们也要能做到”的要求,对标粤港澳大湾区,进一步优化内设机构设置,推进市县同权、网上办理,持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针对赋权下放事项加强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提升基层承接落实能力。着力抓好优化营商环境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强化营商环境监督,努力营造比肩大湾区的营商环境。

八、协力强化保障支撑

35.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持续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大力实施党建质量过硬行动,切实建强基层战斗堡垒。深入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长效。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层层压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加强日常廉政教育,严格监督执纪问责,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36.加快完善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机制。强化市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建立健全契合实际、运行高效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议事协调工作机制。建立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各专项小组作用,推动乡村振兴重点任务分工落实,切实形成“一盘棋”工作格局。推动加强市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机构设置,安排专职工作人员承担日常工作。     

37.强化乡村法治建设。认真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推进农业信用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农业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水平。加强合法性审查、公平竞争审查和行政执法案件法制审查。认真做好行政调解、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工作。加强普法宣传,积极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推进农业农村法律法规普及实施。认真做好12345政府服务热线工作,及时做好跟踪落实和回复反馈。积极参与做好法治政府示范创建活动和法治乡村建设。

38.加大农业农村执法力度。全面推进执法改革,实现“五区一体化”改革目标。加强队伍作风、能力、装备建设,切实提升执法监管能力。推进农业综合执法标准化建设,开展农业综合行政执法示范窗口和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健全执法机制,强化协作,加强行刑衔接。加大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宣传力度,提升群众法律意识。紧盯重点时节、重点领域、重要时段,部署开展农资打假、执法抽检、打击生猪私屠滥宰、打击非法捕捞、打击卫生农药、打击动物非法诊疗等执法专项行动,严肃案件查处,全面依法惩治涉农违法行为。



附件: